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4. 在图2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水资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支持的理由: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山脉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灾(病虫害)。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早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

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5)建筑(服饰;民俗)。地形较闭塞(周边山高谷深;当地水热条件较好)。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位置与地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7. 读图2,完成6~7题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汗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7 分

  37.图13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

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下一知识点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