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请考生在第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他推行考试录用,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46.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赫德关于海关人事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9分)

4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治下清朝海关的历史作用。(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措施:考试录用制度:提供相对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职位分类制:各门类各等级分工合作,权责明确,保证工作高效;考绩报告制度:促进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职员工作积极性;高薪和养老制:激励职员进取心,促使职员安心工作,提高管理效能。(9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能力。"措施“信息:"他推行考试录用,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有关“简评”信息:“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对这些信息分别归纳即可。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海关近代化、赫德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材料、划分层次、归纳要点。

易错点

材料信息提取不准确、不全面。

教师点评

注意答案包括“措施”“简评”两层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作用:捧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扩张。(6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可得出赫德的改革推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扩张。具有双重性。

考查方向

历史人物评说:赫德

解题思路

从此材料信息提取其改革的积极性;结合时代背景,以全球史观来看待其改革。

易错点

对“历史作用”理解片面。没有全球史观概念。

教师点评

近代史是一部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所以用有全球史观来研究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4.有西方学者在论述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时说:“西方国际关系的观念与传统,同中国以父系为主、在天子统治下的宇宙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此观点

A正确说明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B主要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做辩护

C正确揭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

D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以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来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因而没有正确揭示两种文明间冲突的原因, 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较量,A项说法可以排除;材料只是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没有体现刻意地粉饰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B项说法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易错点

B项说法迷惑性较大。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自然经济解体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5.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从判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故A项错误;

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

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

《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先看时间段,一看就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结合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主要是倾销商品可知这种输华货物总值的下降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要扩大侵略权益。

易错点

容易选择A,以为英国在1846年后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下降就必然导致中英之间贸易逆差的出现,没有养成严谨的态度对待数据分析。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14. 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正确答案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材料里有两个阶段,两种对中国的看法。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一是对中国认识的肤浅,而是为反封建、反教权找理论根源。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随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设计、人文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易错点

不概括观点,胡乱阐述一阵;不结合具体史实,简单重复题干观点;没有站在西方认识中国的视角看问题。

知识点

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