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二   五更里,天将明,鸡声报晓。……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作一段,吧五更,唤人治梦。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叹五更一伤国事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4)“五更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救国方案?(3分)

正确答案

(1)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3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分)

(4)举办新式教育;唤醒民众觉醒;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借鉴日本由衰转盛经验;开展反帝斗争抵制外来侵略;保护国家利益,争回国家主权。(答出三点即可。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是因为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材料一、二、三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的制度中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正确答案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后者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前者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有利于整顿史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本题的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汉、宋、明三朝的监察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此三朝监察制度特点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古代监察制度由形成、完善到明清的强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札共1160件,共33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至嘉靖以后,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四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送到皇宫的奏章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作了什么改革?什么人协助明太祖处理如此之多的奏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己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正确答案

①废除丞相,殿阁大学士。②开始仅备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③这种观点不对。严嵩、张居正等专权是倚仗皇帝等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

(2)该特点存在着怎样的弊端?(2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

(4)军机处有何特点?(3分)有何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 特点:承袭明制,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 弊端: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3)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4) 特点: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轮流在宫廷简陋平房内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军机处的设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