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了制定1954年的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建国初期,最先提出上述方针的文献分别是

[ ]

A《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李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中国过渡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是

[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实行“一五”计划

D顺利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基本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代表8000多人,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公告,将宪法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一场讨论热潮在全国展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产生过程充分反映出

[ ]

A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

B人民民主原则

C社会主义的原则

D统一战线的组织原则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