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皇权至上。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材料三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个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这部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废除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依法治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2)原则: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影响:它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走出经济危机困境;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模式。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

(3)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原因: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4)认识: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家宝总理说,政计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有助于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2)“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近代工业的发展。

(4)原则:《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图二 清朝军机处内景

材料三

图三 新中国民主制度

请回答:

(1)根据图一,评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二反映的政权机构的主要特征,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请根据图中序号写出合适的政治制度内容。与图一、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图三所示之外,新中国初期(1966年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什么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掌具体行政事务;三省相互监督和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2)特征: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负责传达皇令。趋势:皇权加强。

(3)①政治协商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政治协商制度。特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掌握权力;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

(4)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或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民主与法制萌芽于古代,在近现代历史上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回答以下问题。 

雅典民主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民主的现代形式。首先,它完全排除了妇女。 进一步来说,它也没有扩及到全部居民,仅仅局限于公民阶级。……然而,在这 一范围内,或许有理由说,雅典民主比其现代形式运用得更充分。除十将军外所有官吏均通过抽签选出,所有公职的任期均限定一年……就其是直接的而非代议制的这一事实而论,雅典民主也不同于当代的理想。既然雅典人时被少数声 名显赫的人统治不感兴趣,由所有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就差不多每周都开会对所有重大决定进行投票表决。

——P·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

(1)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与现代民主制度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各个方面权利的分立、制约与平衡。

(2)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别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曲折,不断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正确答案

(1)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行政官员主要通过抽签产生;实行直接民主。

(2)实行联邦制,联邦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各州享有一定自治权。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掌握。

(3)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