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说明温总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②“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改进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修改宪法,健全法制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国进入到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9月29日上午,胡锦涛主席在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

动摇,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不动摇。阅读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主要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下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这条新路”的?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民主政治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挫折:“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矫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拔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3)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克利斯提尼采取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选(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白刚《现代西方民主刍议》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选举资格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在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2)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严格规定)逐渐被取消,逐渐实现普选权。原因:政治上,议会改革和工人运动;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世界民主化潮流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3)特点:注重基层民主建设,实行直接选举。意义: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国情决定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不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 “本宪法和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都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宪法未 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摘编自《美国宪法》

材料二 1911.10—1913.4上海等七地区政党社团统计表

——摘自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政与社会》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建设大事记:

Ⅰ 1980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Ⅱ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Ⅲ 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写入宪法。

Ⅳ 改进地方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Ⅴ 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等25项国际人权公 约。

(1)根据材料一,归 纳美国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这体现了美国立国先贤们哪些政治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述情形出现的政治原因有哪些?试用一句话概括当时政治变迁的总体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容:人民选举和代议制;三权分立制;实施联邦体制。智慧:限制公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政治原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如果回答“建立政党政治的努力”等,也可)时代趋势:由帝制到民治(或由帝国到民国,或由专制独裁到民主法治,或由专制到共和,但必须有“由……到……”、“从……到……”的程式)。

(3)①坚持和完善“三大制度”;②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框 架;③完善党内民主和坚持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④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民主建设的重要目标;⑤面向世界,保障人的权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

 ——《复兴之路》解说词

回答:

(1)依据材料列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方面各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60年代,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复兴之路》解说词  

(2)二战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了科技队伍。

(2)参与世界贸易;利用国际资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关注社会福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进行企业经营。

(3)结束文革,邓小平等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予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帔,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可能指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一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又携带芜菁种子。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须用具。 

——摘自《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变化情况简表

——摘编自《民主改革与西藏经济发展》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与技术主要涉及哪些领域?有何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进行过哪两次改革?概要指出两次改革给西藏地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领域:农业、手工业、生活、医学、宗教、文化等领域。影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2)改革:1959年民主改革和1978年对内改革。变化:政治——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农牧民当家作主;经济——由单一经济(或单一农牧业)向现代化经济的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民族经济;其它——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对外开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民主政治发展”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新华日报》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和每逢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诞生日,《新华日报》都要发表文章纪念。该同学摘录了以下相关材料:

1944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指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指出: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倡导的《权利法案》,早已“成为整个民主世界的基本观念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模式国际化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否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民主制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与人民的民主自由;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抗战和民主运动;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共产党顺应世界民主大潮,希望抗战胜利后建立民主的国家。

(2)背景:二战,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极力倡导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美国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

(3)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为框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棉走向成功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3)对图1的称呼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下一知识点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