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 共15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R1、R2和R3分别代表A、B、C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半径,其中,最高级的是_______;最低级的
是_______。
(2)根据门槛人口知识,判断下面各组中心地职能分别与R1、R2、R3中的哪个服务范围相对应。
正确答案
(1)C;A
(2)市场商业网点——R3;音乐厅——R3;中学——R2;区级商业网点——R2;电影院——R2;
大学——R3;街道级商业网点——R1;录像带出租屋——R1
A、B两城市的服务范围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为地级市的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县级市的是____,判
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_____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的____服务范围之内,它们之间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A类城市数目较_______,B类城市数目较_______(多或少)。
正确答案
(1)A;服务范围大,级别高;B;服务范围小,级别低
(2)B;A;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3)少;多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城镇等级较高的是_____,提供服务较多的是_______,可见城市等级与其提供的服务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平镇百货店里有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销售,而刘家庄没有,请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乐平镇;乐平镇;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
(2)两者相比,乐平镇的城市等级较高,拥有较大的服务 范围,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价格高,人们不 经常添置,需要较多的消费人口,服务范围大。
下图示意某国R 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 R 河流域被称为全球最大的热带半干旱地区,虽有广袤的土地,但长期以来经济十分落后,近年来,R 河中下游谷地成为该国主要时令鲜果---- 芒果、葡萄种植与出口基地之一,其产品主要销往欧盟,美国。
(1) 解释R 河中下游谷地成为热带半干旱地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自然条件方面评价,R 河PQ 段的航运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R 河中下游谷地成为该国主要时令鲜果基地的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R 河上游与下游河段城市数量等级差异,并分析等级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处高原河谷低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2)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或)旱季水位低,多急流险滩瀑布,R 河通航能力差
(3)光热充足,土地广阔,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国际市场广阔,快捷的航空运输及保鲜技术的提高。
(4)上游比下游城市数量多,等级数多,等级高。上游地区纬度较高,高原地形,气候凉爽湿润,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与南部联系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服务范围的扩大。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甲处最有可能形成_________ 区。
(2)该城市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乳牛业、林果业和谷物农业。①②③三地中最适宜发展乳牛业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中最能反映从A到B一线地租变化情况的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商业
(2)②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3)b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中国外贸总额中各国所占的比例
材料二 2002年中国进出口市场按照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由大到小排序的前十位贸易伙伴。(如图)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往来的。50年初,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60多个。……到1980年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上升到180个左右,到1990年,中国已与世界227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日本、香港、欧盟、美国为主,周边国家和地区为辅的贸易市场格局。
(1)简述不同历史时期,中美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2)上海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其周围的农业为纺织业提供的原料是_____、_______等。我国棉纺织工业布局(除了上海,天津等老工业基地以外),主要是接近____或 _____的广大内地。
(3)与解放初相比,我国对外贸易不仅总额迅猛增长,其出口的商品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初以_____产品出口为主,现在以____出口为主。
正确答案
:(1)①1946年,中美贸易额超过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原因:“二战”后初期,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唯一的经济强国;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投靠美帝国主义;国统区成为美国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中美没有贸易往来。原因:美国由于“冷战”的需要,对新中国经济上进行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比重不断扩大,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原因: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美两国的经济具有互补性;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2)棉花 蚕丝 棉花产地 消费市场 (3)初级 工业制品
本题解答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比分析图表资料提供的信息,明确我国外贸的变化情况;二是对第(1)题要联系相关历史、政治知识思考。
在市区外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的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商业网点的布局应符合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布局于市区外环线或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商业网点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读《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增长图》(图7-7-8)和《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图7-7-9),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996年比1950年增长了_____倍。
(2)1952年到1996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发生的变化是____,
其原因是____。
(3)下列产品中属于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是 ( )
正确答案
(1)255 (2)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的步伐很快,工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AD
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996年为1510.6+1380.4=2891亿美元,1950年为5.8+5.5=11.3亿美元,1996年是1950年的2891÷11.3=256倍,那么1996年比1950年增长256—1=255倍。从扇形图中可以看出从1952年至1996年,我国出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由83.4%下降到15%,而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6.6%上升到85%,其原因是建国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水平提高很快。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纺织品、服装、日用工业品、煤炭、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尤其是1992~1996年机电产品增长迅速,而小麦和石油仍需要进口。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回答问题。
(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____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A岛有不断向____岸(南或北)靠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其中_______是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长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___。
(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沉积;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泥沙在北岸淤积的速度快于南岸
(2)上海;乙
(3)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水平较高;政策优惠等。
(7分)读下列两幅图,回答:
(1)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 _____________ 图。
(2)若山区为林区,平原为水稻区,则山区向外出售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
和_______ 等。
(3)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地区 ,因为山区人口相对________;交通环境______________。
(4)商业街、商业小区属于固定形式网点,适合于_________图(甲乙)
正确答案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