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

材料一: N市党委和政府乘东风、抢机遇、抓落实,结合本地实际很快出台了《关于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决定》。文件指出:“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不同措施,近期要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材料二:西部某省针对本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15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盘活了文化资源。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实施“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文化人才培训”等五个重点工程,让城乡群众共享更多公共文化成果。

(1)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N市党委和政府做法。(12分)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说明该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的必要性。(10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这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近期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说明这一点。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不同措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这一点。④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因此,转企改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每点3分,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分)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并且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盘活了文化资源,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4分)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3分)

试题分析:(1)设问中“辩证唯物主义”是解题的范围,包括了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材料中“近期要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体现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体现出了两个知识点,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是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因此,转企改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2)设问中“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解题的关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并且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15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盘活了文化资源”体现出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并且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此类问题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设问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书本内容,能够按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第三,分析回答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让回答的内容更为充实。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缓慢复苏中,但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威胁。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2011年将面临危机四伏,同时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请运用辩证法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实现转“危”为“机”。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可以有三种回答)

第一种,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分)

②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第一位、根本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立足点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扩大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促成“危”向“机”的转化。(6分)

第二种,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4分)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在一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创造条件,促进从“危”向“机”的转化。我们要要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成“危”向“机”的转化。(6分)

第三种,①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运动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4分)

②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前途是光明的,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世界经济的复苏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用理智、智慧和勇气积极地对待,不断克服困难,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实现转“危”为“机”。 (6分)

评分要求:考生只要回答其中一种即可。如学生回答几种,以其最好一种给分,不能交叉重复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温家宝总理在欧洲访问时回答“中欧是同在一条船上还是同在一座桥上”的问题

时说,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共同利益广泛,双方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

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但由于中欧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在同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欧既在同一条船上,又在同一座桥上”这一论断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12分)

正确答案

①中欧之间既有广泛的利益,又存在某些分歧,这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欧关系。(4分)  

②中欧之间的历史、社会、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因而中欧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存有分歧,这是对待中欧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4分)    

③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共同利益和合作愿望是主流,分歧是支流,这是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待中欧关系。(4分)

本题以温家宝总理在欧洲访问时回答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矛盾分析法知识的理解。“中欧既在同一条船上,又在同一座桥上”可以从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各方对地方债充满争议之时,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破冰。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地区政府债券。现阶段,地方政府财力水平不一致,首批试点选择财政还款能力比较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具备较完善的发债条件,待经验成熟、条件具备再推广。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先试点再推广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先试点再推广,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具体应用。(1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相互联结。(1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可以从中概括出普遍性。上海等地财政还款能力比较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通过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3分)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成功经验“面”上推广是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可以少走弯路。(3分)(3)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先试点再推广,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

试题分析:“先试点再推广”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这是学生首先要明确的答题思路,再具体回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和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即可。要注意和材料内容进行结合,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要求较高。

点评:该题的重点是把握“先试点再推广”体现的是哪一唯物辩证法原理,这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熟练掌握和记忆。对原理的表述从两个方面阐释,结合材料内容要注意归纳、总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读“十二五’规划编制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十一五”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等、不能拖,需要加快。当下,我国改革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城乡管理等社会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题1:“十二五”规划编制流程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9分)

小题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必要性。(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前期调研和相关论证,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3分)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具体体现。(3分)(或答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也可以得3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通过前期调研和相关论证能够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3分)

小题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分)我国深化全面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分)

②我国推进的全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2分)

本题以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论知识的理解。

小题1: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等方面分析回答。

小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全面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等方面回答。

下一知识点 :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