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 共466题
材料一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之路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材料二 解决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
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知识,说明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的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说明我国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4分)
②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即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过程,使试点改革具有了普遍性的指导意义。(3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即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3分)
(2)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5分)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5分)
试题分析:(1)该题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推广为材料,考查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首先回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再分析自贸区的设立是如何体现该原理的。从试点到推广,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进行推广。
材料一 美国商务部于2010年4月9日作出终裁,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
29.94%至99.14%的反倾销税。该调查最早开始于去年4月,涉及中国相关产品总金额高达27亿美元,是美方对我最大规模的双反调查之一。同时,中国是遭美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0年5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对话的主题为“确保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讨论多个议题,包括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等。
(1)请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谈谈你如何看待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10分)
(2)从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中美进行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必要性。(10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分)②美国的“反倾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它打压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它又促进我国相关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以提升自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即对立的。(2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面对反倾销,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经济规律和贸易规则,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在技术、质量等方面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4分)③所以,我们应全面地看待美国的“反倾销”,反对一点论。(1分)
(2)中美进行战略与经济对话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这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3分)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体现,这有利于中美经济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有序竞争,共同发展;(4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3分)
略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现成良方。”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正确答案
39.(28分)
(3)①对该观点应辩证认识。(2分)
②矛盾有普遍性。国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2分)
③矛盾又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做法。(3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我国应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3分)
水平分:表述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分)表述完整,有条理。(1分)
试题分析:本题为辨析题。回答本类试题要注意首先判断一下材料中观点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要加以分析;如果不合理,要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正;然后加以总结。材料中观点看到了矛盾有普遍性,即国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但是矛盾又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做法。所以我国应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正确答案
错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卫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12分
正确答案
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定先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评析“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真理条件性、具体性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从中提起有用的信息。解读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阅读材料,思考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和要求,如材料中“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突出了限制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改革。在组织答案时,要遵循首先阐述原理的内容,其次结合材料分析,最后指出正确做法的步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