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果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则此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的(  )倍.

A不变

B2倍

C4倍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由动能定义式:EK=mv2知,质量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

则物体的动能变为:EK′=m(2v)2=4EK;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8年12月,胶东半岛地区普降大雪,出现近年来少见的寒潮.为了安全行车,某司机在冰雪覆盖的平直公路上测试汽车的制动性能.当车速v=36km/h时紧急刹车(可认为车轮不转动),车轮与冰雪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取g=10m/s2.求:

(1)车轮在公路上划出的刹车痕迹长L

(2)若该车以28.8km/h的速度在同样路面上行驶,突然发现正前方停着一辆故障车,为避免两车相撞,司机至少应在距故障车多远处采取同样的刹车措施.( 已知刹车反应时间为△t=0.6s.)

正确答案

解:(1)刹车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L=

解得L=50m

(2)在刹车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的位移:

S1=v△t=8×0.6=4.8m

汽车开始刹车后的位移为S2由动能定理得

μmgS2=

得S2=32m

∴S=S1+S2=4.8+32=36.8m

答:(1)车轮在公路上划出的刹车痕迹长L为50m;

(2)司机至少应在距故障车36.8m远处采取同样的刹车措施.

解析

解:(1)刹车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L=

解得L=50m

(2)在刹车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的位移:

S1=v△t=8×0.6=4.8m

汽车开始刹车后的位移为S2由动能定理得

μmgS2=

得S2=32m

∴S=S1+S2=4.8+32=36.8m

答:(1)车轮在公路上划出的刹车痕迹长L为50m;

(2)司机至少应在距故障车36.8m远处采取同样的刹车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高速铁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高铁运行中为了使乘客在乘车时感到舒适,列车最好能以恒定的加速度行驶.某质量为m、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为P的列车,由静止开始从O点出发,其v-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OA段为一条直线,AB段为曲线,BC段为水平线,C为行程的终点.设列车运行全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保持不变.

(1)若图中t1、v1已知,且知t1是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确定OA段阻力做功的大小.

(2)如果再知道v2是列车行驶的最大速度和汽车到达B点的时间t2,写出AB段汽车行驶的位移.

(3)若汽车全程牵引力做功为W,试确定汽车全程的总位移.

正确答案

解:(1)因为F恒定v均匀增大,所以P均匀增大.  

所以有:t1-Wf=mv12

故有:Wf=t1-mv12

(2)由于v2是列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故有:

f=

对AB段汽车应用动能定理可得:

P(t2-t1)-s′=m(v22-v12) 

s′==v2(t2-t1)-

(3)对全程应用动能定理得:

W-fs=mv22

故有:S=

答:(1)OA段阻力做功的大小为Wf=t1-mv12

(2)AB段汽车行驶的位移为v2(t2-t1)-

(3)汽车全程的总位移为

解析

解:(1)因为F恒定v均匀增大,所以P均匀增大.  

所以有:t1-Wf=mv12

故有:Wf=t1-mv12

(2)由于v2是列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故有:

f=

对AB段汽车应用动能定理可得:

P(t2-t1)-s′=m(v22-v12) 

s′==v2(t2-t1)-

(3)对全程应用动能定理得:

W-fs=mv22

故有:S=

答:(1)OA段阻力做功的大小为Wf=t1-mv12

(2)AB段汽车行驶的位移为v2(t2-t1)-

(3)汽车全程的总位移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为1k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20N水平恒力作用后沿水平地面匀加速滑动,木块滑动1m距离时速度达到4m/s,此时立即撤去水平恒力,试问木块还能滑行多远(g取10m/s2)?

正确答案

解:设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根据动能定理得

未撤去恒力时,有 Fx-fx=

撤去恒力时,有-fx′=0-

联立解得 x′===m

答:木块还能滑行m.

解析

解:设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根据动能定理得

未撤去恒力时,有 Fx-fx=

撤去恒力时,有-fx′=0-

联立解得 x′===m

答:木块还能滑行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物块B、C的质量相同,物块A的质量是B的1.6倍,三个物块均可看作质点.三物块用细线通过轻滑轮连接,物块B与C的距离和物块C到地面的距离均为L=1.8m.现将物块A下方的细线剪断,A上升,B和C下降.若物块A距滑轮足够远且不计一切阻力,物块C落地后不影响物块A、B的运动.g=10m/s2,求:

(1)C落地瞬间A的速度大小;

(2)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

正确答案

解:(1)对A、B、C系统,从开始运动到C落地瞬间,由动能定理得:

(mC+mB-mA)gL=

解得:v1==m/s=2m/s

(2)设物块B的质量为m,则物块A的质量为1.6m,当C着地后,A、B两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当B的速度为零时,B下落的位移为x,则有功能关系得:

mgx-1.6mgx=0-

解得:x==m≈0.87m

所以B与C没有发生碰撞,此时A上升到最高点,

则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L+x=1.8+0.87=2.67m

答:(1)C落地瞬间A的速度大小为2m/s;

(2)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67m.

解析

解:(1)对A、B、C系统,从开始运动到C落地瞬间,由动能定理得:

(mC+mB-mA)gL=

解得:v1==m/s=2m/s

(2)设物块B的质量为m,则物块A的质量为1.6m,当C着地后,A、B两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当B的速度为零时,B下落的位移为x,则有功能关系得:

mgx-1.6mgx=0-

解得:x==m≈0.87m

所以B与C没有发生碰撞,此时A上升到最高点,

则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L+x=1.8+0.87=2.67m

答:(1)C落地瞬间A的速度大小为2m/s;

(2)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67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放在半圆形轨道最低点M左侧的A处,AM距离为L=1.9m,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半圆形轨道直径d=1.8m,固定在水平面上,现物块以10m/s的初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向右运动,求:

(1)小物块到达M时的速度?

(2)由于上升过程中摩擦阻力影响,小物块刚好能到达轨道最高点N.求小物块落地点到M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以着地的速度为多大?

(3)求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

正确答案

解:(1)对A到M运用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vM=9m/s.

(2)在最高点N,有:mg=m

解得

根据2R=,t=

则水平距离x=vNt=3×0.6m=1.8m.

落地时竖直分速度vy=gt=10×0.6m/s=6m/s,

则着地的速度v=

(3)根据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Wf=18J.

答:(1)小物块到达M时的速度为9m/s;

(2)小物块落地点到M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8m;着地速度为m/s.

(3)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18J.

解析

解:(1)对A到M运用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vM=9m/s.

(2)在最高点N,有:mg=m

解得

根据2R=,t=

则水平距离x=vNt=3×0.6m=1.8m.

落地时竖直分速度vy=gt=10×0.6m/s=6m/s,

则着地的速度v=

(3)根据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Wf=18J.

答:(1)小物块到达M时的速度为9m/s;

(2)小物块落地点到M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8m;着地速度为m/s.

(3)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18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压缩轻质弹簧静止在O点,水平面ON段光滑,且N为弹簧的原长位置.长为L的NN′段粗糙,木块与NN′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释放木块,若木块与弹簧相连接,则木块最远到达NN′段中点,然后在水平面上做往返运动,且第一次回到N时速度大小为v;若木块与弹簧不相连接,木块与弹簧在N点即分离,且通过N′点时以水平速度飞出,木块落地点P到N′的水平距离为s.求:

(1)木块通过N′点时的速度;

(2)木块从O运动到N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的功;

(3)木块落地时速度vp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1)木块从N到NN′中点,再回到N点,此过程弹簧弹力做功代数和为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若木块与弹簧不相连接,木块从N到达N′过程中,弹簧弹力不做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也为W,又因为两种情况木块到达N时的速度相同,所以到达N′的速度v′应等于第一次回到N时速度v,即v′=v

(2)木块从O运动到N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的功为W

W-W=mv2

则得W=mv2+μmgL

(3)木块落地时速度为vp

t=

h=gt2=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mvp2-mv2

得vP=

答:

(1)木块通过N′点时的速度是v;

(2)木块从O运动到N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的功是mv2+μmgL;

(3)木块落地时速度vp的大小是

解析

解:(1)木块从N到NN′中点,再回到N点,此过程弹簧弹力做功代数和为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若木块与弹簧不相连接,木块从N到达N′过程中,弹簧弹力不做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也为W,又因为两种情况木块到达N时的速度相同,所以到达N′的速度v′应等于第一次回到N时速度v,即v′=v

(2)木块从O运动到N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的功为W

W-W=mv2

则得W=mv2+μmgL

(3)木块落地时速度为vp

t=

h=gt2=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mvp2-mv2

得vP=

答:

(1)木块通过N′点时的速度是v;

(2)木块从O运动到N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的功是mv2+μmgL;

(3)木块落地时速度vp的大小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有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在平台上以初速度v0=3m/s水平抛出,到达C点时,恰好沿C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半径R=0.5m的粗糙圆弧轨道,最后小物块滑上紧靠轨道末端D点的质量为M=3kg的长木板,木板上表面与圆弧轨道末端切线相平,木板下表面与水平地面之间光滑接触,当小物块在木板上相对木板运动l=1m时,与木板有共同速度,小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C点和圆弧的圆心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53°,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A、C两点的高度差h;

(2)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物块通过圆弧轨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正确答案

解:(1)小物块到C点时的速度竖直分量为

vCy=v0tan53°==4 m/s    

下落的高度h=

(2)小物块在木板上滑行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

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物块的加速度大小:

由题意得:a1t=vD-a2t,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vD=

小球在D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FN=26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N′=FN=26 N,方向竖直向下;  

(3)小物块由A到D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mgR(1-cos 53°)-W=mv     

代入数据解得W=10.5J    

答:(1)A、C两点的高度差h为0.8m;

(2)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26N;

(3)物块通过圆弧轨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0.5J.

解析

解:(1)小物块到C点时的速度竖直分量为

vCy=v0tan53°==4 m/s    

下落的高度h=

(2)小物块在木板上滑行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

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物块的加速度大小:

由题意得:a1t=vD-a2t,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vD=

小球在D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FN=26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N′=FN=26 N,方向竖直向下;  

(3)小物块由A到D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mgR(1-cos 53°)-W=mv     

代入数据解得W=10.5J    

答:(1)A、C两点的高度差h为0.8m;

(2)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26N;

(3)物块通过圆弧轨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0.5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河南一模)如图,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铺设特殊材料,调节其初始长度为l;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v0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已知R=0.4m,l=2.5m,v0=6m/s,物块质量m=1kg,与PQ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轨道其他部分摩擦不计.取g=10m/s2.求:

(1)物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

(2)物块从Q运动到P的时间及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3)调节仍以v0从右侧冲上轨道,调节PQ段的长度l,当l长度是多少时,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继续向右运动.

正确答案

解:(1)对从初始位置到圆弧轨道的最高点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2R)=

在圆弧轨道的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N=m

联立解得:

 

N=4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0N;

(2)从Q到P过程,滑块的加速度为:a=-μg=-4m/s2

根据位移公式,有:x=,代入数据解得:

t=0.5s或t=2.5s(不可能速度减小为零后反向加速,故舍去)

在P点的速度为:v2=v0+at=6-4×0.5=4m/s

故最大弹性势能为:

(3)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在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

对从开始到第二次到圆轨道的最高点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2R)-μmg•2l=

解得:

2l===3.8m

故l=1.9m

答:(1)物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0N;

(2)物块从Q运动到P的时间为1s,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为8J;

(3)调节仍以v0从右侧冲上轨道,调节PQ段的长度l,当l长度是1.9m时,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继续向右运动.

解析

解:(1)对从初始位置到圆弧轨道的最高点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2R)=

在圆弧轨道的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N=m

联立解得:

 

N=4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0N;

(2)从Q到P过程,滑块的加速度为:a=-μg=-4m/s2

根据位移公式,有:x=,代入数据解得:

t=0.5s或t=2.5s(不可能速度减小为零后反向加速,故舍去)

在P点的速度为:v2=v0+at=6-4×0.5=4m/s

故最大弹性势能为:

(3)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在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

对从开始到第二次到圆轨道的最高点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2R)-μmg•2l=

解得:

2l===3.8m

故l=1.9m

答:(1)物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0N;

(2)物块从Q运动到P的时间为1s,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为8J;

(3)调节仍以v0从右侧冲上轨道,调节PQ段的长度l,当l长度是1.9m时,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继续向右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光滑曲面AB与水平面BC平滑连接于B点,BC右端连接内壁光滑、半径为r的细圆管CD,管口D端正下方竖直光滑圆管内直立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恰好与管口D端齐平.质量为m的小球从曲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AB竖直高度为2r,BC的长度为3r,进入管口C端时与圆管恰好无作用力,通过CD后压缩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达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vB

(2)BC段的动摩擦因数μ;

(3)通过计算说明小球最终停在何处.

正确答案

解:(1)从A到B,根据动能定理有:mg•2r=mvB2

解得  vB=2                                              

(2)由于进入管口C端时与圆管恰好无作用力,即只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即 mg=m

从B到C,由动能定理得:-μmg•3r=mvC2-

解得:μ=0.5                      

(3)根据能量守恒,从A点到最终有

 mg•2r=μmgs                  

解得小球在BC上滑行的总路程 s=4r                                                  

因此小球最终停在C点左边r处(或B点右边2r处).              

答:

(1)小球达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vB是2.   

(2)BC段的动摩擦因数μ是0.5;

(3)小球最终停在C点左边r处(或B点右边2r处).

解析

解:(1)从A到B,根据动能定理有:mg•2r=mvB2

解得  vB=2                                              

(2)由于进入管口C端时与圆管恰好无作用力,即只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即 mg=m

从B到C,由动能定理得:-μmg•3r=mvC2-

解得:μ=0.5                      

(3)根据能量守恒,从A点到最终有

 mg•2r=μmgs                  

解得小球在BC上滑行的总路程 s=4r                                                  

因此小球最终停在C点左边r处(或B点右边2r处).              

答:

(1)小球达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vB是2.   

(2)BC段的动摩擦因数μ是0.5;

(3)小球最终停在C点左边r处(或B点右边2r处).

下一知识点 : 机械能守恒定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动能和动能定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