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的客观性
- 共48题
5.右边漫画《无题》(作者:王献忠)(注:居中左边的点状物原版为红色)给我们的启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 表述不准确,要看是什么问题,还要看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条件。B. 与材料不符,
漫画的意思,不是表扬亡羊后的补救行为,而是告诫我们,有了问题不要等付出惨重代价才
采取措施,要防患于未然。D. 说法不准确。
考查方向
矛盾的同一性。第一,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第二,矛盾双方互相贯通,互相联结、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了解漫画题一般具有讽刺意味,通过对标题、漫画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漫画的主旨,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本题ABD都强调了解决了问题,而材料并未表明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是强调把握好矛盾转化的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故选C,本题难度较大。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B,漫画并未表达“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意识,
知识点
15.2015年12月28日津保高铁正式通车,保定与天津跨入1小时同城时代。有网友戏称:从此“京津冀”真正成为了1小时高铁圈内的“近邻”,可以过上早晨吃煎饼果子,中午吃驴肉火烧的日子了。津保高铁的开通
①体现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②是人们突破事物本质的联系,建立的一种新联系
③是人们在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的新联系
④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正确答案
解析
津保高铁的开通是人们在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的新联系,体现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①③当选,②错误,并没有突破事物本质的联系,④错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是错误的,抹杀了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题,审设问,津保高铁的开通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然后看选项,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易错点
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知识点
27.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1)结合材料一,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
材料二:习近平强调,文化工作者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当今社会上,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当今时代不相符合,尽是糟粕,应当抛弃。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对上述看法进行批驳。
正确答案
(1)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文艺工作者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文艺工作者要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创造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从群众中吸取创作的智慧和灵感,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④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民需要,充满正能量的作品。
⑤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文艺工作者要在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文艺创作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也可);矛盾有主次方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我们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传统文化,精华是主流,糟粕是支流,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0.下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又要把握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③既要看到直接联系,还要重视间接联系
④要推动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在一个企业内,如果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占6分。”采用科学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说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优越性
②人能够改变规律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③统筹全局能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④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特征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决定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场关键性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 )
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牵一发而动全身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决定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场关键性战争,“第一次”“ 关键”这些关键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②④当选,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关键词,判断出是抓主要矛盾,然后根据选项选择即可。
易错点
容易误选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区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
知识点
21.林业学家研究发现,保留一定量的良性杂草,可以降低雨季对土壤的冲刷,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在强光照的盛夏,可避免土壤中水分的过度蒸发,保持土壤适度的润湿;适度的生草,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长。但对于多年生,深根系的杂草就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防除。这表明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全面地看待
②人只有尊重和顺从规律,才能科学地利用规律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中杂草有积极的一面,需要保留;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防除。这说明事物的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入选;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对周围事物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也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要把握不同的条件,所以④符合题意,也应入选;②中“顺从规律”说法错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③与题干没有关系,材料未体现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正确答案为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什么哲理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排除表述错误不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点
1、不能准确理解题干体现的对立统一和联系多样性的哲理
2、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准确,不能判断出错误和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知识点
29.“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
(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正确答案
(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2)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 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解析
(1)设问知识定位清晰:唯物辩证法。设问要求建议要针对材料中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要阅读材料,逐一找准材料中所示的问题。
(2)知识定位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如何作为即如何履行政府的什么职能。
考查方向
(1)从知识上看,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等,从能力上看,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从知识上看,该题考查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1)找准供给侧存在问题:1.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说明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说明违背了矛盾特殊性,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说明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没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4.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说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等等。
(2)围绕政府的职能回答即可。
易错点
(1)容易出现审题失误,重原理表述和材料分析,忽视方法论表述,从而不符合设问要求而失分。
(2)容易审题失误,不是运用政府职能这一限定的知识,答上了政府的有关知识。
知识点
30.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从唯物论视角看,虚拟现实中的“现实”属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内涵的,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实际是不存在的,属于人的意识。ACD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题中的主旨,考查的是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概念
2、结合所学知识表述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区分物质和意识,误选其他选项。
知识点
23. 对有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政府网为老百姓提供了向政府提建议,说想法的场所。这体现的哲理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事物具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指的是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材料中说的是两个事物,故A不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客观联系,所以B错误;针对传统的中国人有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中国政府网为老百姓提供了向政府提建议,说想法的场所,体现出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所以C符合题意;D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联系观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理对材料的理解。
解题思路
通过运用哲理分析、理解材料,能够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A和C。然后运用对教材细节知识的把握,判断出选项B的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C。
易错点
在细节知识点上容易出现错误,如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