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共778题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或者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也可给分)。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
(2)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四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行什么政策?它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策,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2)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①欧洲共同体的崛起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起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请回答: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在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它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共体总部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形势“起了根本变化”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针对这种变化,欧洲走向联合,其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二中图一、二、三各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并以此说明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二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到20世纪晚期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表现: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图一: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图二: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图三: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3)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欧盟的成立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试图“入常”、俄罗斯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等。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文章发表著名学者法力德.扎卡里亚的文章,文章称当今世界已进入后美国时代。阅读摘自本文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真正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1)15世纪前后到19世纪中叶,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说明西方世界是如何崛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全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经济强国的出现,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白的表现。
(3)许多“新经济强国的出现”体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美国人现在很郁闷。4月,一项新的民意调查表明,81%的美国人认为这个国家走的是“错误路线”。美国人确实有理由悲观,这包括金融领域的恐慌,萧条阴影、看不到头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愈演愈烈的恐怖威胁。
(4)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的崛起。
(3)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实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4)同意。 美国面临很多问题; 新经济强国的不断出现。
不同意。尽管美国面临很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势力依然很强大,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对外政策也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得到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材料一所述政策的变化,美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20世纪70年代我国所处外交环境的变化,分析中央作出对外开放决策的原因。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外交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原因:中日、中美正式建交,打破外交僵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调整: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缓和与动荡并存。举措:与各大国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东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将政府公告函告各国政府,表示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将政府公告函告各国政府,表示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1)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的特点以及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交往取得了哪些重大新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截止到2007年12月28日,我国已经与17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
——据《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3)从材料三提供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角度指出这种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情况,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所体现出的重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特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2)新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呈增长态势;21世纪以来增长迅速。条件: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入世贸组织)
(4)特点:国际交往从重视意识形态逐渐发展到广交朋友,实现朋友遍天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 亚非会议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十项原则:①尊重基本人权……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涉他国内政……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事务。
材料三 1961年开罗筹备会议提出了参加不结盟会议的五项条件:①赞同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实行不结盟的独立自由政策;②支持民族解放运动;③不参加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④不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双边军事同盟;⑤不为大国对抗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山东人民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1)材料一所述的内容通称是什么?材料二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非会议的意义。材料三表明不结盟运动奉行什么基本原则和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通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旨: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2)联系: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万隆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