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正确答案

(1)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多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应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4)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5)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本题材料也仅仅是背景引入,与设问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需要结合教材前后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总结,教材对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有利的举措都可以总结其中,教材关于如何文化创新的举措,关于如何应对文化生活现状,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可以加以运用。本题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对教材有较高的宏观驾驭能力和熟练程度,能够进行知识的提取和整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因此,“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正确答案

(1)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错误倾向。那种认为只要面向世界就能实现文化创新的观点是片面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创新。根据所给材料,判断所述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只要面向世界就能实现文化创新的观点是片面的。(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故改造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创新和借鉴融合。故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原则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错误倾向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_____与_____、_____与_____的关系。

正确答案

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材料二 党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等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1分)

(2)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相关观点,分析材料二。(13分)

正确答案

(24分)答案要点:

(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加快文化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1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3分);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1分)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2分);

④中华文化坚持“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评分说明:若考生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加快文化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等可以酌情给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满分11分。)

(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分);报 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分);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分)报告明确提出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分);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分);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催人向上,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1分);

(评分说明:考生用其他观点回答如符合题目设问范围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若能结合材料回答“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可得2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满分13分。)

试题分析:(1)运用的原理是文化创新的知识,如何进行即要回答文化创新的途径。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条基本途径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从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目标可以看出进行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运用的原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正确的意识,故需要从意识的反作用角度回答。包括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能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具体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第七届北京文博会于2012年12月19日开幕,本届文博会有如下特点:①传统与时尚交融,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亮相,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青海的手绘唐卡,甘肃的皮影、香包等;②文化与科技融合,透视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如数字广播、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动漫等,比比皆是;③创意与人才汇聚,大学生、青少年作为未来创意创新的主力军,在本届文博会受到特别关注;④创新与时代结合,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作品如《兔侠传奇》、《阿狸》等动漫精品,百分之九十是原创。由于以上特点,本届文博会吸引了50多个境外政府和专业代表团参与,扩大了中外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启示。(10分)

正确答案

①从特点一中启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从特点二中启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我们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 ③ 从特点三中启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我们要重视创意的作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④从特点四中启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我们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竞争力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只要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传统与时尚交融”体现了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意与人才”体现了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我们要重视创意的作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与时代结合”体现了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文化创新的途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