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 共1283题
( 3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某校就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问题举办了一次讨论会,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甲同学说:“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乙同学说:“要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材料二 2013 年某省将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开展乡镇、社区、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化服务,免费开放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结合乙同学的观点加以分析。 ( 10 分)
(2)请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8分)
(3)请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重要意义。(12 分)
正确答案
(1)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分)
②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既对立又统一。题中观点只看到了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又看到落后、腐朽文化的阻碍作用。(4分)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4分)
(2)①在我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分)
②整体统帅部分,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选择最优目标。(3分)
③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3分)
(3) ①办幼儿园,重视学前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教育的需要。(3分)
②提供多层次服务,能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发展大众文化。(3分)
③建公共文化设施,有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途径。(3分)
④各项措施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公民。(3分)
试题分析:
(1)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本题的只是限定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指的是矛盾的观点。考生回答时,首先要把对立统一的理论简单的分析说明,然后结合材料中乙同学的观点说明其看到了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对立统一;后分析说明先进的文化与落后文化在校园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对立的体现;最后通过分析说明可以发挥优秀文化的的促进作用,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实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2)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设问的指向是“说明如何处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考生回答时,首先要明确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然后说明整体的作用及方法论要求,说明文化校园建设立足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选择最优目标;其次说明部分的重要性及方法论要求,说明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本问的知识限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考生可以紧扣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结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兴办幼儿园的活动;可以从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分析说明提供多层次的文化;可以从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分析说明建公共文化设施,有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最后总结说明各项措施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某中学高二年级在探究本地文化发展战略时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
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四川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理由。(9分)
正确答案
(9分)(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3分)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有效实现和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3分)
(3)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试题分析:该题原理范围基本固定,学生需要考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角度回答。
材料一
注: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的30%,中国文化价值、中国理念输出还很弱;我国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文化发展上存在哪些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解决其中某个问题的必要性谈谈你的认识。(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6分)
正确答案
(1)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走出去”步伐缓慢,文化创新能力不足,青少年文化道德素养亟需提高。(2分)
认识: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②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发展,要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④思想道德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4分,只要选择一个问题谈认识即可)
(2)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针对我国文化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分)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党中央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坚持辩证的否定,树立创新意识。因此,要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2分)(其他从发展的普遍性、实质角度说明亦可)
试题分析:
(1)该题是根据图表及小注信息概括总结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对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有一定要求。结合小注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文化创新能力、青少年道德素养几个方面。根据概括的问题,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解决的必要性,不需要对存在的所有问题进行一一论述。
(2)该题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道理分析材料,组织答案遵循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的步骤。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对策上分析。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及辩证否定观,理论与材料要紧密连接,对材料的理解要准确、到位才可。
(24分)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与付出和奉献有关,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材料二 2013年感动中国的广西桂林的小学生何玥,汶川地震时,她把自己的零花钱全捐出去;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生病后,老师和同学给她捐了2000多元,她要求父亲把捐款捐出去。《感动中国》创办以的11年间,评选出100多位这样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1)上述材料折射出我们应如何认识人的价值?(5分)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第一问: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及自己的需要。(3分)②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2分)(回答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得3分;回答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得2分)
第二问: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2分)节目抓住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做到了价值观念与时俱进;(2分)(回答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可以得4分)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分)节目顺应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反映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节目宣扬的人物事迹和精神能够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分)
(回答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果结合材料分析正确可以酌情给2-3分)
(2)①《感动中国》节目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②节目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③节目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3分)④节目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分)(回答任意三点得9分)
试题分析:(1)如何认识人的价值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即可。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大小的标准等方面具体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原理范围固定,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要熟练掌握和理解,能根据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求选择合适的要点回答。《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是因为该节目宣传的人物事迹和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个角度具体回答。(2)该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熟练掌握和灵活迁移运用,主要从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角度回答。该节目传递的是优秀文化,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回答。
2012年8月23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 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濮阳市举行。部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千余名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四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388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河南有353人荣登榜单,位居全国前列。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回答: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什么要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7分)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身体力行。请你为同学们策划一个行动方案。(6分)
正确答案
(1)(7分)①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经济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在全社会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它有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6分)①举办道德建设论坛。举办一次以“学习道德模范”为主题的道德建设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探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等,讲述身边的道德故事,寻找身边的道德缺失。②开展道德体验活动。例如“一帮一”助成长活动,中小学生寒假社区服务行动,“孝心献父母”活动。(答案不唯一,属于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求,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1)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建设活动,因此本题可围绕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去分析说明,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2)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因此行动方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些方向,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提高认识,可从学习榜样、寻找身边的正能量、评选道德模范等;二是身体力行。如学雷锋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孝敬父母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