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 “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示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资料:四川省已有大小服装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形成了覆盖西服、时装、休闲装、童装等门类的产业基础。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区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各地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

(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集中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4分)

(2)根据所给资料概括四川省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3分)

(3)服装产业转移对东部及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是什么?(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工业基础好 交通便利 技术水平高 市场广阔 劳动力丰富(任答4点4分)

小题2:服装产业基础好   政策支持  市场庞大    丰富廉价劳动力(任答3点3分)

小题3: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能造成东部地区失业人数上升。

加快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劳动力就业。服装产业的转移可加强东西部之间区域的合作。(5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影响服装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小题2: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从材料内容可判断分析产业基础、政策、市场和劳动力因素的影响。

小题3: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东部迁出,对东部的影响主要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对中西部的影响,主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的一般原理,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综合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方果农利用农家有机材料如麦秸、稻草、玉米秆、杂草等有机物质,覆盖于树盘、树行(一行行果树)或全果园。覆盖厚度在15~20cm,一般连续覆盖3~4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地,然后继续覆盖上述有机物质,但覆盖时应避开2~3月份。

材料二

材料三:某区域年太阳日照时数图及苹果产地

(1)分析A、B两地年太阳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并从气候角度比较两地苹果种植条件的优势和劣势。(4分)

(2)要建苹果汁加工企业,A地相对B地的优势区位有哪些?(3分)

(3)为什么覆草应该避开2-3月份?(1分)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3分)

正确答案

(1)B地日照时数多的原因:降水较少,晴朗天气日数多(1分);B地海拔相对较高,日照时间长(1分)。B地在年均温、夏季平均气温方面更接近最适宜区温度,且年日照时数长,较A地区日较差大,苹果生产条件整体上优于A地。(1分)劣势是B地降水偏少。(1分)

(2)靠近国际市场、便于产品出口国外市场,产品运输成本低;(1分)沿海地区临近港口,水陆交通便利(1分)生产技术资金相对充足。(1分)

(3)2-3月份覆草会影响地温回升,(1分)有利影响:①夏季保湿,冬季保温。(1分)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1分)③防止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1分)(任答两点得2分)

试题分析:

(1)日照时间的长短受天气和地势的影响,对比两地的日照时数,A地少于B地,其原因从天气分析,B地降水较少,晴朗天气日数多,从地势分析,B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从气候角度分析,应对比两地的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一是B地在年均温、夏季平均气温方面比A地更接近最适宜区温度,且日照时数长,利于光合作用;又因B地比A地多晴朗天气,气温的日较差大,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二是B地比A地降水偏少,所以不利于水果的生长。

(2)A地相对B地的优势区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从地理位置分析,A地临近国界线,所以靠近国际市场、产品运输成本低;从交通条件分析,A地位于沿海地区临近港口,水陆交通便利;从技术条件分析,A地生产技术资金相对充足。

(3)2-3月份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如此时覆草,会影响地面吸收热量,进而影响地温回升;覆草会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地面散发热量,所以夏季保湿,冬季保温;覆草腐烂后,埋藏到土壤中,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覆草还会减少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区域地处我国横断山区。2012年,该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集约开发区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图1为“攀枝花—西昌—六盘水的位置图和该区域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区域发展了采矿业、电力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影响该地区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是        。(2分)

(2) 采矿业、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在该区域呈现出的分布特点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  ____。据图1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5分)

(3)据图2推测该区域中后期工业发展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随后该地区的工业布局可能出现            的趋势,                    的发展将为此提供新生动力。(4分)

正确答案

共11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区域有丰富的煤、铁、铜、钛、钒等丰富的原料,水能资源丰富,发展采矿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影响该地区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是原料。

第(2)题,本题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分析。采矿业、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在该区域布局较为集中,从而形成工业地域。据图可知: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体现在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水电站密集,动力充足;铁路交通运输发达等方面。

第(3)题,本题考查了工业扩散的条件分析。据图2推测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可知,在中年期,优势为: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劣势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人口规模。该区域随后该地区的工业布局可能出现工业扩散的趋势,现代高速交通;高新技术;超高压输电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工业扩散提供新生动力。

点评:本题组通过两则材料,考查了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试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挖掘信息,材料为两幅图,要求学生会读图,能获取图中有关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来解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昌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是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

材料二  2013年4月《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实施,为金昌市等老工业城市的进一步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1)分析金昌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2)请你为金昌等老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6分)

正确答案

(1)有色金属矿产(镍矿)资源丰富;靠近能源产地(水电、煤炭、天然气等);依附包兰线,兰新线两大铁路线路,交通便利。(6分)      

(2)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政策的扶持等。(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试题分析:

(1)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到第一,金昌即镍矿产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第二,附近的兰州有多个水电站,向东靠近山西、宁夏、内蒙古煤炭能源基地,向西靠近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产区,靠近能源产地是优势条件之一;第三,靠近包兰线,兰新线两大铁路线路,交通便利。

(2)金昌是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兴起的城市,矿产资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数量的有限性,为了对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促进城市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并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加强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曹妃甸工业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钢铁、化工、海水淡化等产业(见下图)。2011年10月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竣工投产。

指出海水淡化厂在曹妃甸工业区中的作用,并说明曹妃甸形成工业集聚现象的主要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为钢铁厂、火力发电厂提供淡水;为化工厂提供原料(浓缩盐水)。(4分)

国家规划;各工厂之间存在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减少生产成本。(6分)

试题分析:海水淡化厂的产品有淡水和浓缩海水两类,淡水提供给钢铁厂和火力发电厂。而浓缩海水则提供给化工厂,作为化工厂的原料。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集结在一个地域中心的工业生产空间集中的趋向。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业生产日益集聚于大型企业,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工业生产的集聚趋向,主要受工业企业向大型化和联合化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工业企业大型化和联合化,促进了生产集中和规模的扩大。大量企业集中在较小空间联合布局时,可为各企业之间创造广泛的协作条件,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从而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费用和交换费用。其主要原因是:①集中布局保证了较短的空间距离,导致企业间运费降低;②可共同建设和利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缩短了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使生产、生活成本降低;③可以综合利用原料、燃料等资源,减少浪费;④有利于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和便于互相沟通信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