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共881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干热风是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右图是河南省某地1951年~2009年干热风日数年代变化统计图。
试分析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短缺;农业减产。(任选两点,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
试题分析:
根据干热风的定义分析出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为:容易产生旱灾和使农业减产;防治措施主要从:生物措施(建设农田防护林)、管理措施(加强灾害评估和灾害管理)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3)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胶加工为主的中高级加工业。
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
(4)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场地域扩展。
(3)原料丰富、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4)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
(5)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第(1)题,图中冻害区非常明显,读图可直接判读出来,回答时用词要准确。甲地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山岭阻挡冷空气进入。第(2)题,应从政策、技术、市场、交通等方面考虑。第(3)题,柑橘加工的初级加工为原料指向型,需在原料产地进行。而深加工是市场指向型。第(4)题,冻害区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酸雨、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第(5)题,同纬度大陆两岸在欧洲西部,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正确答案
(1)C
(2)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从事采猎活动,主要活动在水草丰美的内陆地区;农业社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进入工业社会后,海洋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空间”,海洋资源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逐渐向沿海地带集中,海啸在此而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3)印度洋沿岸国家经济较落后,缺少海啸预警系统;沿海地带环境优越,人口密集,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热带旅游胜地。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城区由于人口密集,烈度较大,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人类在高风险区的积聚活动必然增加灾情的“放大”作用。
正确答案
(1)台风、泥石流和洪涝
(2)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和狂风 乱砍滥伐森林
(3)受灾农田、水库损坏、倒塌和损坏民房 直接
通过资料可知:该县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这种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
(10分)【自然灾难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激起的火山灰冲到3000米的高空,能见度降到500米左右,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
材料二 东亚局部区域图。
(1)此次火山喷发固然规模较大,但对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影响较小,试分析其原因。(4分)
(2)请评价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距离相对较远;(2分)冬季盛行西北风,中国大陆位于上风向。(2分)
(2)有利:会带来肥沃火山灰土;形成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火山灰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及化工原料。(2分,任意答对1点即可)有害:熔岩会摧毁田园、建筑等;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火山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诱发地震。(4分,任意答对2点即可)
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图1(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图2(日本能源构成示意图)。
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部分核辐射污染随风扩散,日本还向海洋中排放了遭受核污染的废水。
(1)日本核电站的分布特点是 。
(2)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但其核辐射对我国影响较小,请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说说理由。
(3)日本宣布将关闭部分核电站,这可能造成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请你为日本政府献计献策。
(4)试运用相关知识对日本的能源构成作一简要评价。
正确答案
(1)分布密集;临近海洋;临近主要工业区。(任答两点得2分)
(2)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季节日本盛行西北季风;日本附近洋流主要向北、向东流;辐射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不断稀释。(3分)
(3)节约能源;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其他能源;从国外输入能源;发展低能耗工业;压缩或转移部分高能耗企业。(任答三点得3分)
(4)能源构成多样化,利于保障能源消费安全;能源构成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为主,对外依赖性较大;能源构成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为主,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水能比重太小,与其水能资源丰富不相适应;核能比重相对较大。(任答两点得4分)
略
(10分)自然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1年2月22日当地时间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多座大楼倒塌,公路出现多处裂缝。损失约111亿美元,死亡人数超过200人。去年9月4日该市曾发生过7.1级地震,自1980年以来,新西兰发生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有35次。
材料二 据美国相关方面测定此次震源深度只有5公里,由于震源深度较浅,因此破坏力非常大。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克莱斯特彻奇西南方向10公里处。经历去年9月那场地震及此后数百次余震后,克莱斯特彻奇不少建筑已不堪一击。就在22日地震发生前,一些建筑仍在重建。
材料三 凤凰网截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及相关知识说明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新西兰此次地震震级小灾情重原因有哪些? (6分)
正确答案
(1)地震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故多地震应侧重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回答。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灾情大小主要取决于三大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防御能力)。设问强调同新西兰以往的地震相比,故经济发展水平不用考虑,只需要重点阐述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浅、距震中近,建筑物抗灾能力差。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 ;新西兰以 地形为主,该国主要气候类型是 ,形成该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
(2)此次地震损失较大,原因有 。
(3)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可采取措施有 (至少二点 )
(4)该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其农业生产特点是 。
正确答案
(1)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接带,地壳活跃 山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影响
(2)震源浅,离震中近
(3)灾害预防 建筑的防震要求 灾害监测 救灾 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
(4)牧场畜牧业 经营规模比较小,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水平高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地质灾害。(1)新西兰多地震可主要从其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分析,新西兰位于板块的碰撞边界,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该国位于温带的岛国,故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2)地震灾害的损失主要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3)对地震灾害的防御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固建筑强度和加强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分析。(4)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故适宜发展乳畜业,其生产特征主要从经营规模、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化、商品率等方面分析。
正确答案
(1)降水少是主要原因;珠江无序挖沙也助长了特大咸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剧咸潮的出现。
(2)建立预警机制;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工程;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咸潮是由于干旱或流域内降水减少造成的河流水位降低,导致海水从河流入海口涌入,从而使得河流水质含盐量升高,水质下降,影响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现象。另外,天文潮汐现象也往往引起海水倒灌,这种现象在沿海河流入海口时有发生。治理咸潮的措施主要是如何提高河流水位,因此要从综合治理的角度考虑,既要开闸放水,又要考虑流域内的节约水源,还要考虑对河道的治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已持续三年遭受大旱,牧草生长不良导致奶粉出口量锐减,造成“奶荒”并使国际奶粉价格不断飙升。
材料二:2010年9月某日清晨,悉尼市民发现,一夜之间原本干净整洁的城市被一场“罕见”的、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所笼罩,整个城市都陷入橘红色的沙尘之中,仿佛燃起了熊熊大火。这场“罕见”的沙尘暴席卷了澳大利亚东部,海港运输暂停。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空气污染指数高达4164。(通常空气污染指数超过200就被认为存在危险)
材料三: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图(图中黑色部分为沙尘暴多发区)。
(1)澳大利亚的旱灾除了对世界奶价造成影响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举例说明。(2分)
(2)为什么这次沙尘暴“罕见”?并解释其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和羊毛出口国,旱灾可能会导致小麦和羊毛减产,进而使其价格上涨(2分)。
(2)澳大利亚发生的沙尘暴通常只限于内陆地区,而此次沙尘暴达到了沿海地区(2分)
原因:强冷锋过境(2分);严重干旱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表面应对风蚀的能力差(2分)、中部和东部同时发生旱灾(2分)(共6分)
(1)本题考查澳大利亚的概况。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和羊毛出口国,旱灾可能会导致小麦和羊毛减产,进而使其价格上涨。
(2)根据图示:澳大利亚的沙尘通常发生在中西部内陆地区,而此次沙尘暴达到了沿海地区。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强冷锋过境。沙尘暴的爆发需要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严重干旱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表面应对风蚀的能力差、中部和东部同时发生旱灾。
正确答案
(1)含沙量增大。①山体坡度变陡;②植被遭到破坏。
(2)将变得不安全;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
(3)修筑水泥护坡 植树种草
修路前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清澈,修路后,由于山体坡度变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很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必须加固公路沿线山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的爆发。
(16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大致西北一东南走向的M山脉是 ,舟曲县地处我国地势 阶梯与 阶梯的过渡地带。(6分)
(2)有人就舟曲县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诱发与导致的原因进行了归结,其中一条是不成立的,请选出此条(在所列原因前面的括号内划“×”即可)并说明理由。(6分)
( )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山体破碎;
( )二是受2008年的四川汶川“5.12”地震的影响,山体遭到松动;
( )三是由于前斯的严重干旱,增多并加大了山体缝隙,易形成地质灾害;
( )四是瞬时的大暴雨,渗入缝隙深部,易形成泥石流;
( )五是强台风天气使山坡树木连根拔起,促发了泥石流的发生;
( )六是房屋和工程建设不当及生态环境变化,加大了灾害诱发与受灾程度;
( )七是地质灾害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预警不及时。
理由:
(3)依图11,指出遇到泥石流迅速逃生的两个方向。(4分)
正确答案
(1)祁连山 第一 第二(6分,每空2分)
(2)(×)五(2分)理由:该地远离海洋,受不到台风的影响。(4分)
(3)一是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侧方山坡高地逃离;二是向泥石流侧方逆泥石流方向的山坡高地逃离。(4分)
略
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历史上图示地区所在国家还曾经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也经过该地。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请简要分析Rl和R2两河的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4分)
(2)分析白风暴的主要来源及形成原因。(4分)
(3)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横贯我国东西,同时连接了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据此请分析该铁路的地理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河流流量变化:①空间分布,上游水量大于下游。(1分)因为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大,消耗了水源。(1分)②时间分布,夏半年大于冬半年,(1分)因为河流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大。(1分)
(2)“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2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2分)
(3)①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2分);②带动沿线各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③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持了地区稳定。(2分)④激活了欧亚路网,提高了运输效率。(2分)(任意答对3点可得满分)
略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资料1: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公里。
资料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
(1)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图中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2分)
(3)试从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2分)
(2)洪涝、病虫害(2分)
(3)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2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结合图示反映我国的自然灾害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2)图示内蒙古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和病虫害。
(3)气候角度:主要从当地的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分析。地形角度主要从长江中下游地形平坦,排水不畅等方面分析。
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课题结论。
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以下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2009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图17)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3分)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及其影响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7分)
正确答案
(1)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广布;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发育程度低。(任答3点即可得3分)
(2)冷锋(2分);锋面附近气温、气压差别大 风力强劲(2分);风吹扬沙尘(1分)并使之随锋面移动,使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