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民主集中制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其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经历曲折而吸取教训的改革

B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彻底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首民谣主要反映的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行对外开放国策

C开展土地革命

D建立农业合作社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历史中邓小平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次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C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开始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 -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 1949 ~ 1979 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

B1959 ~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城市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B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

C1992年党的十二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D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增强企业活力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