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体制创新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罗斯福新政和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的典范,其共同之处在于 (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都削弱了国家计划指令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C都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都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相适应

B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是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实质是指

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

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外电对此有不少评述,我们认为最为恰当的是

A“中国向世界宣布开放的一个信号”

B“中国放弃敌视西方的政策”

C“中国开始奉行亲西方政策”

D“中国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经济体制改革前,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①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②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统得过死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④土地公有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至十七大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以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