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共1907题
政治的民主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每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专制集权到民主共和制,使近代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
——马奇《民主共和——曲折的进步之路》
材料二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我们看到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包括:专制强权、战争掠夺、奴役殖民、经济贸易、科技发明和法治民主制度等,这些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崛起。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崛起方式。但是,经济崛起后的大国并不是都能站住脚。……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支撑一个社会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只有民主才能使强盛的国家不再趴下,这一点是历史的启示和教训。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主张?谈谈对“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君主立宪制在当时英国确立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如何回答“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民主法治等。理解: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2)必然性:共和制实验失败;英吉利民族尊重传统、崇尚中庸;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成熟;“光荣革命”取得了成功。
(3)中国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二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或经济发展起伏很大)。
原因:①增长率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辖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指标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②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3)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共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第一次: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材料二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肯定了以农户或小组为单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1983年成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并向农村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一年。同年底,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
材料三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宣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这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材料四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0年间增长82.8%,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收入人均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增长3.1倍。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82年以来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确立依据以及实施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形成过程:1982年肯定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83年进一步肯定和全面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权问题,1985年确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确立依据: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施成果: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它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蹯)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圆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有人说,如果你不了解三农问题,你就不能理解中国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五千年的农耕历程诞生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其中众多诗词及其绘画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譬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南宋·范成大)
材料二 我国建国后粮食产量变化表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著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用短短20个字概括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出现下图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所作所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中的诗词、绘画体现出我国传统小农经济具有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行为和20世纪50年代什么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最为类似,结合胡主席的理论概括它们共同的错误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很小;精耕细作,等等。
(2)主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表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侵犯了人民利益;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人民民主:过分强调了政治、经济因素,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什么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弊端: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或写发展民主政治),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出卖。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1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的条件。
材料二 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材料三 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什么政策进行了修正?请分析指出这一修正的实质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1961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问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和特征:生产关系局部调整;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商品经济及具有剥削性质的租佃、雇佣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然灾害严重。
(3)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共同之处:都依据实际情况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有创新并取得良好结果。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和艰巨的,共产党人应从实际出发纠正自己的错误,找到正确的道路;制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