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变法通议》
- 共528题
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自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产生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律上层建筑,极需有新的“私法”(即民法)来调整层出不穷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编自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1)依据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2)简述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提供了上层建筑(或“法律依据”);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或“近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范本。
(2)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3)改革开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八大的法制思想得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
正确答案
(1)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2分)
•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或甲午战败。
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水平1: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完整。(8分)
•严复并未忠实翻译赫胥黎的作品,在译文中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按语,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的翻译深深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赫胥黎将进化论的使用限定于自然界,严复则将其扩展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赫胥黎的观点,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的观点。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充分,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4分)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
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严复进化论的来源或影响提出观点。(2分)
•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指出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思潮。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严复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1)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是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2)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有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主要是阐述中国必须变革的维新思想,在内容上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
(3)严复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其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严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