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早期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 共228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阿提卡居民分属4个部落,每个部落包括3个胞族,每个胞族包括30个父系氏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彼此互不相属,长期纷争不休。到“荷马时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多利亚人南侵,迈锡尼各部的一些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至雅典居住,他们成为氏族之外的居民。由于居民混乱,原有的氏族管理机构失灵。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便出现了 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其主要内容:一是在雅典设立中央议事会,把各部落的重大事务收归起来管理;二是把阿提卡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并规定唯有贵族才有担任公职的权力。通过改革,氏族部落管理机构正式发展成为贵族独占的国家机构。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
材料二 从氏族部落废墟上产生的雅典国家,氏族贵族垄断了一切主要官职。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国家机构有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执政官最初为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执政官全部由贵族中产生,任职期满后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实际上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国家大事,并掌握最高审判权、推荐和制裁执政官。公民大会是由能自备武装出征的平民组成,它只有从贵族中选举官员的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起实际作用。
——《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
(1)荷马时代的雅典处于怎样的社会形态?史学家普遍认为提修斯改革促进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初步形成,依据是什么?
(2)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雅典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依据。由此对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 )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依据是设立了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并把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这产生了一个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确认了氏族内部的等级差别。因此,提修斯改革跨出了摧毁氏族制度的第一步,标志着雅典城邦国家开始产生。
(2 )特点:贵族政治。依据是贵族垄断国家的一切权力,而广大平民在政治上无权。影响: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成为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雅典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家庭,为人正直,聪明颖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饱览人情世事。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他以诗歌抒发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政治理念成为他后来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他,使他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1)材料一中“他深知雅典社会问题所在”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中的“两个阶级” 具体指哪两个阶级?
(3)综合材料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原则是什么?由此判断出梭伦在改革中对两个阶级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4)材料二中梭伦所说的话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了吗?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 )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内战一触即发。
(2 )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
(3 )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4 )没做到。如他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实质上是以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的多少来决定的制度,广大贫穷平民未获得与富裕平民相同的权利。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2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出发点。从材料一中的“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可以看出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来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判断康有为的方法主要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行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梭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古希腊民主政治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4)梭伦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康有为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激进,激化了矛盾。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开放思维,答题要点为注意改革的策略或者说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均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