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图为青海湖2000~2009年4月与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曲线,下表为2000~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00~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的可能原因。

正确答案

(1)总体上看,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

(2)2000年后十年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加,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十年间该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 2000年后,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由青海湖水体面积变化曲线可知,总体上看,2000~200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 (2)结合材料,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开发史只有200多年,但一度成为世界著名“沙尘窝” 之一。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洒下了 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次 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 3圈……沙尘暴的频频光顾,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块心病,也促使其采取了 一系列有效治理沙尘的措施,近几年已没有发生过大的沙尘暴。下图为西澳大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沙尘窝”位置示意图。

(1)西澳大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成为世界著名“沙尘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2)澳大利亚治理沙尘的有效措施可能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地处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区交界附近,气候干燥;(2分)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2分)地势平坦开阔,对风的阻滞作用弱。(2分)

(2)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2分)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严格实行轮牧制度,大力推广圈养制度,减轻草场的负担。(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沙尘天气过程实质是自然界风力的搬运过程,由此看出其形成需具备“沙源”和“风力”两个条件。沙源,以自然界裸露的沙地、土壤颗粒为主,另外人类生产建设也能产生不少的沙尘。自然原因来看,当地处于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过渡地带,气候干燥,具有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可能性。这就有了“沙”的来源,而地形平坦使风力较大,则提供了动力。澳大利亚此处以农业生产为主,不合理耕作和过度放牧破坏了植被。而土壤表层植被的破坏带来两个后果:土地沙化提供沙源;缺乏阻挡,风速增大。

(2)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开发史只有200多年,但一度成为世界著名“沙尘窝” 之一。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沙尘窝的成因主要是人为原因,能改变的也就是人类本身。故而,从减少土地荒漠化入手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环境保护】日益突出的“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下图给出了垃圾处理方法的优选原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垃圾能源化利用,相比于填埋处理“优”在哪里?(6分)

(2)要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最迫切、最关键的是减量化。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途径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垃圾减量,少占空间;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能够产热、发电,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化害为利。(6分)

(2)转变消费观念、改善产品设计、落实垃圾分类和垃圾分散化处理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垃圾能源化利用,使垃圾减量,少占空间。填埋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垃圾能源化利用,将垃圾转化成能源,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垃圾能源化利用,能够产热、发电,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化害为利。

(2)垃圾减量化利用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除了图中的方法外,还有转变消费观念、改善产品设计、落实垃圾分类和垃圾分散化处理等方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下图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统计示意图”。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4分),分析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少(或锐减);耕地质量退化(答对2点给4分)。灾毁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答对3点给6分)

试题分析:

读图可以判断,我国耕地资源总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退化。耕地形势严峻,主要是自然灾害毁坏耕地,非农业生产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荒漠化等,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形势严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材料二  红碱淖湖区域图

根据材料和图分析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及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上游河流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开矿(煤矿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与水源枯竭。(6分)

影响: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每点一分4分)

试题分析: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导致湖泊的蒸发强。结合图例,补给河流的中上游修建了水坝,这会使入湖径流减少,机井的图例告诉我们,多处开采地下水,这会使地下水补给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湖泊还要补给地下水。另外,煤炭开采,也会加剧地下水水位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地面塌陷与水源枯竭。

下一知识点 :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