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共100题
(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化肥消费量与谷物单产变化图及我国某地区农民生产施肥习惯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结合资料,说明该地区谷物单产与化肥消费量的关系。(4分)
(2)若该地区农民施肥习惯不变,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今后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随着化肥消费量的增加,谷物单产提高;(2分)增加化肥消费量是提高谷物单产的重要手段。(2分)
(2)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污染地表及地下水。(3分)
措施:控制化肥使用量,适量施肥;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等。(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化肥消费量越高,谷物单产就越高,可见当地是用增加化肥的使用量,来提高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的。
(2)如果长期使用化肥作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办法,结果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大量施化肥,化肥中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会随着土壤中的水,进入到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针对问题考虑解决措施。要解决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水污染,最简单直接的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合理施肥。化肥用 的少了,产量也要保障稳定提高,就必须不断加大有机肥的使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又保护土壤结构不被破坏。提倡秸秆还田,既减少化肥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又保护了土壤环境,减少水污染。
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与世界可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该图间接反映出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面积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已大大推后了,这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_。
3.与世界整体情况相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与突出,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土地政策出台的原因。
4.读图后,你对末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1.随人口不断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缩小 粮食安全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
3.一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住房面积扩大、非农业用地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减少。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原因使耕地退化。
4.乐观的理由: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第四无土栽培,工厂化生长。悲观的理由:当科技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抵消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所带来农产品总量不足时,将产生粮食危机,后果是灾难性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越来越尖锐。目前人类已经面临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供求矛盾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甚至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但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因为耕地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10分)环境保护
甲海域周围有六个国家和众多城市分布。近年来,该海域的生态环境引发世人更加关注。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说明近年来甲海域表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改善措施。
正确答案
沿岸河流与沿岸城市排入的污水量增大,(2分)区域性环境污染事故增多,(2分)该海域较封闭表层海水流动与自净缓慢;(2分)加强国际合作,(2分)控制与减少污水量、维护区域生态安全。(2分)
试题分析:
近年来甲海域表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黑海沿岸,工农业发达,支流众多,向黑海中排入的污水量大;该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地中海交换缓慢;黑海水量较少女,流动缓慢,自净能力较弱。改善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和严格控制黑海沿岸河流和工业向黑海中排放污水。
(10分)环境保护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将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3月10日 今年的“两会”,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聚焦在了“低碳”。在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也提到了“低碳”。这预示着,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和引擎,也将是引领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重构的新风向标。2010年,围绕“低碳”大政方针的确立和全面实施,在政策框架、法律体系、产业转型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等方面都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
问题: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我国政府大力号召和致力于推动“低碳经济”,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并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推动“低碳经济”作出贡献。(6分)
正确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树林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2)有利节约资源;有利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试题分析:
(1)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范围内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我们现在谈论的气候变化是指近一、二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在变暖,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增加,人类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另外森林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植被减少,对二氧化碳(CO2)的吸收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增加。京都议定书主要宗旨是规定工业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8到2012年间比1990年减少5%。限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 2 0)、 氢氟碳化物 ( HFC S) 、全氟化碳 (PFC S)、 六氟化硫 (SF 6) 。
(2)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从材料二中“一号提案”、“ 动力和引擎”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我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和决心,可见其意义重要,主要从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国际责任等方面分析。从个人角度来说,可以做的有提高环保意识、少使用或拒绝使用一次产品,购买带环保标志的商品,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D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 (2分)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5分)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3分)
正确答案
(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2分)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1分)
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1分)
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3分)
(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供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3分)
试题分析:
(1)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
(2)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
煤炭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3)从图形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供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效益。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