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134题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关键词是 “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
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
知识点
13.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冶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 化发展。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9.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a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a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a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星城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中国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统一形成,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人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度;“究天理”。
(2)
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 “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7.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1)A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6.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能力。从题干信息“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念去人欲存天理”可见二者共同点是强调作为封建道德的“天理”是远高于“人欲”的,A项正确。B、D材料信息未及,错误;C与题干内容不符,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内容信息,结合所学作出判断。
易错点
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本质认识不清。
教师点评
材料选择题,以材料信息为依托,适当结合所学知识。
知识点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