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共2253题
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
F ,I 。(3分)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2分)图中I的作用是 。(2分)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4分)
(4)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大或小)。(2分)
正确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2分)
(4)小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方向来判断:图中字母A代表太阳辐射,F代表地面辐射,I代表大气逆辐射。
(2)从数量上看,A>D,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辐射都到达了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共有三种方式: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表现在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表现在较大颗粒的尘埃,还有云层对太阳光的反射,没有选择性。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分子,还有微小的尘埃 对波长较短的可见光,例如蓝光紫光四面八方的散射,还有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还有小水滴 对各种波长散射。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根据所学知识: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气温不太高;晚上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又返还给地面,使气温不太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4)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小,云层本身就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若干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二:图为“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3分)
甲 ,乙 ,丙 。
(2)据图分析下列现象产生主要与与图中甲、乙、丙哪一过程相关。(4分)
①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
②塔里木盆地的昼夜温差大。
③阴天白天气温较低。
④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3)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
破,“=”变成了“ ”(>或<)。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3分)
正确答案
(1)甲: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地面反射 乙:地面辐射 丙:大气逆辐射(3分)
(2)①丙。 ②甲,丙。③甲 ④乙(4分)
(3) > (1分)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温室气体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大气热力作用过程分析,甲应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而被大气所削弱。乙则表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发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辐射向下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2)冬半年,晴朗的夜晚,由于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容易出现霜冻,即丙作用较弱。塔里木盆地的昼夜温差大,是由于内陆地区,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气温低。阴天白天气温低,是由于云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是由于高空到达的地面辐射较少。(3)近年来,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大面积的毁林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了保温效应增强,全球变暖,故气温升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并能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效应解释一些日常天气现象,并能结合全球变暖问题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我国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28分)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5 ℃。到某一高度后,空气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8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A.________;B.________。 (10分)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12分)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6分)
正确答案
(1)22.5 ℃ 28.5℃
(2)1 500 m。1 500 m附近为云雨天气。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晴朗。
略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全球变暖导致原本就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高中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上右图)。
(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
正确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3)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②开发利用新能源;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全球合作;⑤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4)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②太阳辐射较强;③晴天多;④临海;⑤当地缺乏成本更低的淡水资源。
略
读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9分)
(1)a、b等压面气压较高的是 (字母)。
(2)BC两处中,形成高气压的是______(字母),气温较低的是_________(字母)。
(3)把上图的线段都标上箭头表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4)若该图表示海陆风,且B表示海洋,此时应该是 、或 ;若表示白天的山谷风,则 (用字母表示)表示谷地;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则 (用字母表示)表示城市。
正确答案
小题1:b
小题2: B; B
小题3:(2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各一分)
小题4: 白天、夏季(可对调); B; C
试题分析:
小题1: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小题2:等压面的弯曲特征: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B处气压较C处高,则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故说明近地面气温较低。
小题3:根据B处气压较C处高,判断水平气流由B流向C。B处近地面为高压,判断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C处近地面为低压,判断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进而形成环流即可。
小题4:若该图表示海陆风,且B表示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故判断海洋较同纬度的陆地的气温低,故判断为白天或者夏季。白天的山谷风,山峰气温较山谷高,故山峰盛行上升气流,为C处,而山谷气温较低,故盛行下沉气流,为B。若为热岛效益,城市为热岛,始终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C处。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等压面弯曲的基本特征: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注意应用基本规律解题可使复杂题变简单。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睛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正确答案
(1)115°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
(2)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位置进行准确地判断。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和图象阅读能力(即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有比较完整的空间概念,答此题必须知道太行山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其东侧是华北平原,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是以古长城为界的。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按要求写出所选点位的"地理坐标"。这也是进一步分析判断的基础。
读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毫米,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立方米)。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_______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_____,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______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_________ (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成因为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盐度较低,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夏季 冰雪融水 雨水
(2)北冰洋 大西洋 位于地势较高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3)东部 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虽地处内陆,但西部有大量河水注人,起稀释作用(且湖泊狭长,不利水的交流)
(4)哈萨克斯坦
此题考查根据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经纬网,认定所给图示为我国西北省区新疆的西部及其相邻的中亚地区。根据经纬网判断,图示地区为东经72°-84°左右,纬度44°左右,由于该经度范围内南纬44°附近为印度洋,分析可知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省区新疆的西部及其相临的中亚地区。由于图示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丙河(伊犁河)的径流主要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径流量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高的夏季,冰雪融水多,河流既进入汛期;根据图中等高线的信息,判定丙河和甲地均位于天山北麓,所以会受到来自北冰洋或大西洋的气流的影响,在迎风坡产生地形雨,雨水也成为丙河的补给水源之一。中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泊多为咸水湖,几个著名的咸水湖(咸海、里海、巴尔克什湖)中,距新疆最近,且伊犁河注入的为巴尔克什湖,因伊犁河注入的水量较大(从题目中可知),致使湖泊的东西部盐度差异较大。根据经纬网判读,丁地所在国家为我国新疆西北部相临的中亚邻国,即哈萨克斯坦。
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
F ,I 。(3分)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2分)图中I的作用是 。(2分)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4分)
(4)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大或小)。(2分)
正确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2分)
(4)小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方向来判断:图中字母A代表太阳辐射,F代表地面辐射,I代表大气逆辐射。
(2)从数量上看,A>D,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辐射都到达了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共有三种方式: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表现在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表现在较大颗粒的尘埃,还有云层对太阳光的反射,没有选择性。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分子,还有微小的尘埃 对波长较短的可见光,例如蓝光紫光四面八方的散射,还有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还有小水滴 对各种波长散射。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根据所学知识: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气温不太高;晚上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又返还给地面,使气温不太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4)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小,云层本身就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不均形成的。
(2)图①中,甲地近地面气压 (低于或高于)乙地。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因为 力使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
(左或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或斜交)
(3)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
(4)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请从地理角度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
正确答案
(10分)(1)冷热 (2)低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右 斜交
(3)a、b线段上的箭头,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4)夜间 (5)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试题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其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第(2)题,图①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中心,气压低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风向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3)题,乙丙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中心,气温低,应为下沉气流,a、b线段上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第(4)题,图②吹陆风,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间。
第(5)题,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天空中的云少,因此云层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的难点就在于画图,不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不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规律方法】热力环流及等压面的判读
1.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进而确定近地面的冷热状况: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凸向低处的为低压(如A、E、F为高压,B、C、D为低压);在近地面,气压高处气温低(如A地),气压低处气温高(如B、C地)。
(2)结合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判断不同地点的气压高低。
(3)确定空气流向,要注意高空与近地面风向与受力的差异。
(4)气压高、低是针对相同海拔高度不同位置相对而言的,因此在热力环流系统中“高气压”数值不一定大于“低气压”,气流并不总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一般说来,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
[ ]
正确答案
√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