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正确答案

错误

试题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则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多瑙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材料三 下表为图中三座城市降水量统计表(单位:毫米)。

(1)与乙城相比,甲城降水量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成因。(10分)

(2)说出多瑙河在丙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铁门附近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6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正确答案

(1)降水总量大(2分);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2分)。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2分);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2分);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2分)。

(2)逐渐变多(2分);冬季以降雪为主,气温低,流量小(2分);冬季至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增多(2分)。

(3)河流水量大且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任答3点,每点2分)

试题分析:

(1)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根据甲、乙所处的地理位置判断,甲位于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气温较高;乙在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甲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甲的降水较乙多。

(2)丙城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春季补给靠积雪融水补给;根据等高线信息可知,流经地形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图中上游支流多,汇集到干流短期内来水量大。春季该河段易出现洪水暴发。

(3)可以从地形、水能和市场等方面来分析。河流水量大且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的最简单形式。

正确答案

正确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环境的基本形式。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正确答案

(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试题分析: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这一原因与图中丙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这一原因与图中乙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这一原因与图中乙过程有关。

点评: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8—2是大气垂直分层图,读图回答

(1)B层是  层,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该层因  而有利于高空飞行。

(2)A层是 层,该层的热量直接来自于  ,其空气以  运动为主,原因是   ,该层的天气特征是  

(3)C层是 层,该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原因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4)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的是  层和  层。

正确答案

(1)平流 臭氧含量多,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2)对流 地面 对流 上冷下热 复杂多变 (3)高层大气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 (4)对流 平流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下热上冷,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得以向上输送,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中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不仅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而且使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该层下冷上热,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加上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其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而能反射无线电波;目前,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随着制冷工业的发展,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臭氧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

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英国地处欧洲西部,迎着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冬季多雾,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试题分析:联系英国的气候特点分析,英国地处西风带范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易扩散;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大气中的尘埃物质会随降水沉降;但冬季多雾,大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

(1)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现________(正或负)相关关系。

(2)从图乙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效应。

(3)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3点)

正确答案

(1)正 

(2)波动上升 温室 

(3)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大量砍伐森林 

(4)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

(1)二者总体都呈上升趋势,因此是正相关关系。

(2)图乙中全球气温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在有些年份如1890—1910年间有下降现象,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是波动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气温上升的原理是温室效应原理。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燃烧大量化石燃料和毁林。

(4)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主要从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量、植树造林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三大方面思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面辐射是平流层大气最直接.最主要的热源。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中有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平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层(填字母),其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电离层位于_____层(填字母),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2)B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对流不明显,以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利于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地面辐射  C  

(2)上升  平流  航空飞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6分)

(2)指出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11分)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正式竣工。

(3)指出长城站和泰山站在位置上的主要差异。(5分)

南极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气候终年酷寒。

(4)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6分)

近年来,到南极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说出南极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8分)

正确答案

(1)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3)主要差异: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比泰山站低;长城站建在南极大陆外缘的乔治王岛上,泰山站建在南极大陆的内部;长城站靠近与南极洲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

(4)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地势高,气温低;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5)体验和观赏极昼、极光现象;饱览南极奇特的冰原景观;踏足南极点;近距离接触、观看南极野生动物(企鹅、鲸鱼等);参观南极科学考察站,缅怀人类南极探险史。

试题分析:

(1)上海向南首先到达东北信风带,之后到达赤道地区。弗里曼特尔处在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

(2)澳大利亚和阿根廷都有大面积的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商品农业,除了有优良的草场之外,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都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主要从纬度差异和海陆差异两个方面叙述。

(4)影响气温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其次是地形。南极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是其气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5)南极的旅游资源一方面是它特有的极地风光(包括基地景观和极地生物),另一方面是极地环境的科学价值。

下一知识点 : 气压带和风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