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共2253题
(11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图16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1分)
(2)说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6分)
(3)试分析丙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1分)
(2)3600小时<甲<3800小时(1分) 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1分);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1分)
2400小时<乙<2600小时(1分) 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1分)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1分)
(3)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4分)
略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月份季风图。此时是北半球的 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高、低)气压,它切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2)E的风向为_____风,F的风向为______风。
(3)半年后,A处盛行 季风(风向),B处盛行 季风(风向)。
(4)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
正确答案
(1)7 夏季 低 副热带高
(2)东南 西南
(3)西北 东北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试题分析:
(1)该季节盛行东南和西南季风,为7月份季风图,为北半球的夏季;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示E处的风向为东南风,F风向为西南风。
(3)半年后,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处盛行西北季风,B处盛行东北季风。
(4)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读“我国某地区7月平均气温图”,回答问题。(12分)
(1)A、B两地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2分)
(2)简述B地形区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3分)
(3)分别简述等温线在E、F两地的走向特点及原因。(4分)
(4)分析P城市形成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3分)
正确答案
(1)南岭(1分) 武夷山脉(1分)
(2)武夷山脉东侧降水量大于西侧降水量(1分) 因为山脉东侧距海近,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1分);山脉西侧距海较远,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1分)
(3)E地等温线向低纬(南)突出(1分),主要受地形影响(1分) F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1分),主要受海洋影响(1分)
(4)武汉所处区域工农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1分);该区域人口城市集中,消费量大,市场广阔(1分);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的集和散(1分)
试题分析:
(1)从A、B所处的位置分析,A为南岭,B为武夷山脉
(2)该地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武夷山脉东侧距海近,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多;而武夷山脉西侧,距海较远,且受山脉对东南季风的阻挡,所以降水量少。
(3)图示E地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低,是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拔高,导致气温低;F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表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距海远近相同,气温相同。
(4)该城市为武汉,从商品来源分析,武汉所处区域工农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商品丰富;从消费市场分析,该区域人口城市集中,消费量大,市场广阔,有稳定的商品销售区;从交通条件分析,该城市是铁路、公路、水运的枢纽城市,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的集散,因此,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中心。
读图17和图18,回答下列问题。
(1)图17为 锋示意图,其中A为 气团。
(2)图17的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地,气压最高的是 地。
(3)图18所示造成上海市气温、气压明显变化的是 气象灾害,图19中能反映其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选择填空)。
A B C D
(4)根据图18分析上海市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时天气情况是 ;
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情况是 。
(5)下列选项中,与上海经历的天气变化可能有关的是 (选择填空)。
A.上海遭受特大风暴潮袭击 B.交通状况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电风扇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6)图17和图18所示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有 (选择填空)。
A.冷空气均在锋面以下 B.锋面均向暖空气一侧移动
C.过境后天气均转阴 D. 都带来大风、降温等剧烈的天气变化
正确答案
(1)暖、 暖
(2)C; E
(3)寒潮 ; B
(4)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5)BE
(6)A
(1)根据图示:图中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冷气团被迫后退,所以为暖锋系统,A为暖气团。
(2)C位于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E位于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
(3)根据图示:上海市的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受冷锋影响,形成寒潮,寒潮的源地西伯利亚受高压控制,气逆呈顺时针辐散。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冷锋过境时,出现阴天、刮风、降水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出现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现象。
(5)寒潮对上海市的影响主要是交通状况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所以本题选择BE选项。
(6)冷暖锋面的共同特点是冷气团都位于锋面的下方,过境后天气都转晴。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图甲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乙为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图。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甲中,A季节为北半球的______(季节),此季节图乙中②海沿岸受______(填甲、乙、丙、丁)控制,其降水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2)常年受图甲中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其气候类型对应为图乙中______地(填①、②、③、④),其气候特征可用图丙中______(填a、b、c、d)表示;与图乙中②海同纬度的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可能为图丙中的______(填a、b、c、d).
(3)简述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气候的成因。
正确答案
(1)夏 丙 少雨(每空1分,共3分)
(2)全年高温多雨 ④ a d(每空1分,共4分)
(3)来自印度洋洋面的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丰沛的降水; 东南信风在马达加斯加岛中部高山抬升,形成地形雨; 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每点1分,共3分)
试题分析:
(1)图甲中A季节气压带向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到赤道以北,所以A季节是北半球是夏季。此季节图乙中②海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与图甲中的丙气压带对应,受丙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甲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常年受图甲中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图乙中的④地。气候特征可用图丙中a表示。与图乙中②海同纬度的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图丙中的d对应。
(3)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来自印度洋洋面的东南信风影响,从海上带来丰沛的降水。 东南信风在马达加斯加岛受中部高山的抬升作用,在东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所以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_。
(2)图中B、C两处相比,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图中①称为___________,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②称为_________。
(4)图中两条虚线中,常能形成锋面的是_____线,形成的是______(冷、暖)锋,该锋面过境时,当
地将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①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B;B处等压线更密集,气压梯度更大
(3)反气旋;低压中心
(4)M;冷;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
(5)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列子: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上述结论是否正确,请阐述原因?(不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距离影响
(2)分析说明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正确答案
(1)结论不正确。太阳的远近是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有变化。当地球从近日点往远日点运动时:晨近午远。当地球从远日点往近日点运动时:晨远午近。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原因是:日初出,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距离远,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所以日大如车盖;“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
真正原因是:日初出太阳高度角小,地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加之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距离远,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所以“苍苍凉凉”;日中则太阳高度角大,地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距离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如探汤”。
辨析思维是高考近年来经常涉及的考查内容。两小儿辨斗的故事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又能考查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的远近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有变化,如果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距离变化,则当地球由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时,晨近午远,当地球从远日点往近日点运动时,晨远午近。而地面的温度是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引起的结果。早晨太阳高度角小,光线穿越大气层的距离长,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中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线穿越大气层的距离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气温高。
读“我国年平均降水pH值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酸雨是指pH值______的雨水,从图中可以看出,酸雨区已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_________%以上。
2.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_______,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
3.试分析为什么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更严重?
4.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5.6 30
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所释放出来的
3.南方各大城市中,大多燃烧的是高硫含量的煤;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悬浮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北方与此相反;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力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强劲,易于气体的扩散;南方降水多于北方。
4.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命题意图:酸雨问题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要求学生对其基本概念和我国酸雨的分布、成因有很好的掌握。解析1、2、4题均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3题,对不同区域酸雨危害的比较需要从酸的来源、酸的中和、风力、降水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分析该地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与西亚、北非有什么不同?说明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但气温却很低,试简述原因?
正确答案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西亚、北非地区纬度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有利影响:白天作物光合作用强,积累的养分多,夜晚气温低,消耗少,作物糖分高,产量高。原因:大气的直接热源来源于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少,吸收作用微弱,大气逆辐射更弱,所以气温很低。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和气候。青藏高原受海拔影响,辐射强,西亚、北非地区纬度较低,沙漠气候晴天多,辐射强。太阳辐射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温差影响养分积累,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热力作用弱,所以气温低。
(10分)读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2008年冬季到2009年春季,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十多个省市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最严重时,粮食作物受旱面积高达1.6亿亩。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灾害分布示意图。
(1)2008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天气状况是什么? (3分)
(2)此次旱情中受灾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2分)
A.水稻 B.小麦 C.棉花 D.玉米
(3)一般情况下,图中A、B、C三个地区中春旱最严重的是 地区,主要原因是
。(3分)
(4)B地区干旱最容易出现的季节是 ,原因主要是 。(2分)
正确答案
(1)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大风天气较多,蒸发量大。
(2)B
(3)A 春季降水 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4)夏季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