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共526题
如图所示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7分)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针对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3分)
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2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
分)
(2)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退耕还湖,裁弯取直(8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1)读图归纳雨涝的分布规律:基本呈东南较多,西北少;原因:我国的降水
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地形:东部地区多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平坦,排水不畅。(2)A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洪涝多发的原因:降水集中(加强气象预报、警报);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下游泥沙淤积严重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涝的能力下降(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加强水利工程
建设等。
(10分)2010年世界多个地方发生强烈地震。
表 海地地震与智利地震对比
分析智利地震遇难人数远低于海地地震的原因。
正确答案
根据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表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智利地震遇难人数远低于海地地震的原因是智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建筑质量标准高;比较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措施;震源深度较深;震中离人口稠密区比较远一些;居民的防震逃生意识和能力比较强;政府救援工作得力有效。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下图为苏门答腊位置图,读图回答问题。
(1)若在苏门答腊岛东部沿海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沼泽成为很大障碍,分析该地沼泽形成的原因。(4分)
(2)说明东南亚多发自然灾害的成因(至少三种)。(6分)
正确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暴雨洪涝、造成河流下游溢水、积水;海啸(风暴潮),海水淹没沿海低地(答对任一点给2分,地形与积水来源各占1分)
(2)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碰撞,多地震,岩层破裂,岩浆喷发,多火山(2分),纬度低,温度高,多发台风,引发风暴潮(2分);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广,降水集中,多暴雨洪涝。(2分)
试题分析:
(1)苏门答腊岛东岸沼泽的形成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沿海的位置等方面来分析。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苏门答腊岛东岸位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苏门答腊岛东部地处沿海,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海啸(风暴潮)的侵袭,海水容易淹没沿海低地。
(2)东南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因此多火山地震;东南亚地处热带,附近海洋海水温度高,有利于台风的形成,菲律宾以东洋面是台风形成的源地,东南亚离台风源地近,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如下表,分析后回答下列题。(12分)
(1)分析欧洲农业气象灾害明显较少的主要原因 。(8分)
(2)说出亚洲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这些地区多水旱灾害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泛,气候温湿且稳定(4分);位于中高纬地区,距飓风源地远(4分)。
(2)主要分布于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分)
原因: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2分)
试题分析:
(1)主要从气候、纬度等方面分析原因。
(2)亚洲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原因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欧洲农业气象灾害明显较少和亚洲水旱灾害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3年入冬以来,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反常的低温现象,多地气温创1969年以来日间最高气温新低,致使100多人丧生。此外低温天气还形成了稠密的冷雾,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仍在不断持续和加大。
分析低温天气给印度造成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当遭受低温天气,应对措施不足、经验缺乏(2分);本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灾害来势凶猛(2分);人口密度较大,影响大(2分);地处热带,农作物抗寒能力不强,对农作物伤害较大(2分)经济落后,抗灾能力较差(2分)(每点2分,共10分,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试题分析:
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当遭受低温天气时,该地应对措施不足、经验缺乏。本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灾害来势凶猛,而印度人口密度较大,所以造成的影响大。该地地处热带,农作物抗寒能力弱,因此对农作物伤害较大。该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抗灾能力较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