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二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或经济发展起伏很大)。

原因:①增长率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辖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指标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②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3)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共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第一次: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没;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川汉铁路修建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

材料2:新中国铁路大事记:

(1)据材料1概括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有学者称“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2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试用实例加以说明。

                                                                                                                                                                

(3)据“新中国铁路大事记”,概括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特点:政府的支持;资金来源多样(或:政府投资与民间集股、借款等并举);洋务运动的推动;铁路布局集中在东部不均衡。认识:清政府为筹建川汉铁路曾发行股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准备把川汉铁路的修建权转让给外国,侵吞股银,加深了民众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前往镇压,为湖北的革命势力提供了有利契机,成为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

(2)“一五”计划:宝成铁路;“二五”计划:兰新铁路或包兰铁路。

(3)变化:改变了旧中国铁路的分布状况,从线到网,布局更趋均衡与合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开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经营管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赢得独立;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的推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

(2)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②措施: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

(3)正确。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

 ——《复兴之路》解说词

回答:

(1)依据材料列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方面各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60年代,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复兴之路》解说词  

(2)二战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了科技队伍。

(2)参与世界贸易;利用国际资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关注社会福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进行企业经营。

(3)结束文革,邓小平等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请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你如何理解“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实践。这些实践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 《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正确答案

(1 )说明:孔子将中国远古文化整理,编撰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使中国远古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理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实践: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作用: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有力地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                          

(4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外部优秀文化的汲取与融合中实现;不断创新中前行的。(其它言之有理的观点也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表1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2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1)材料一中图1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照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作用: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

(2)原因: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棉走向成功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3)对图1的称呼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