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币化翠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迭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1958——1960年:“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1985——2006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

(2)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1895—1900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

(4)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3)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发展与突破:(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工业诞生,请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分布区域有何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95年以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12年到1919年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出现“春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之所以“短暂”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3年以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出现“春天”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4)变化:比重不断缩小(减少)。原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奏响了农村改革序曲的是哪些省区?今年是深圳对外开放三十周年,深圳作为我国对我对外开放的起点,在当时有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安徽、四川。作用:①对特区:使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②对沿海: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对全国: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49——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从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49——1952年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6——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粱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

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 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I(1953——1957年)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 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最重要在于

[ ]

A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B彻底肃清封建专制思想的遗毒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

A发展国民经济

B平反冤假错案

C稳定社会秩序

D纠正“文革”错误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