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该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发格局,请简述其形成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2年,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3)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1988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最大) ②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4)“南方谈话”。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级各类会议的热门话题。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国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英、法等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为构建文明、公平、理性的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构想。

材料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文明的政治主体、先进的政治文化、合理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以及和谐的政治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正确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

(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等。

(4)召开人民政协会议,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要求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粱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

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 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I(1953——1957年)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 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 ]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①经营管理体制②产品分配权利③土地所有制形式④生产经营的权利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四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②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

③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④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④①②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口号的出现都曾使那个时代的国人精神振奋。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②“民主与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费正清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按此速度国民收入将每11年翻一番。”这一判断没能成为现实的原因包括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②“大跃进”运动③“反右倾”斗争④“文化大革命”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