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共552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 ]
正确答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
正确答案
据统计,1950——1985年,四川森工企业平均每年采伐木材353万立方米,而1958年一年全省却耗费森林资源1132万立方米,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是:
①大跃进中大炼钢铁②木材出口量激增③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
④农村和城市居民纷纷建造房屋⑤造纸工业大发展
[ ]
正确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 ]
正确答案
“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记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应该在
[ ]
正确答案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果,“七分人祸”包含:
①决策者的失误②连年自然灾害③1958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恶劣的国际环境
[ ]
正确答案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正确答案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
正确答案
1928年、1958年、1978年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较多的三个年份,在当时都有许多非常典型的词语频繁出现。以下所列哪一组都是在当年使用较多的词语
[ ]
正确答案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