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正确答案

(1)状况: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原因:新中国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初期的土地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1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答案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材料三: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运动?有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中苏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1954——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1960——1964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相同之处:改革不成功;开始机构得到精简,最终出现机构膨胀。

(2)不同:前者只是单纯精简机构和干部;后者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根本原因:前者的机构改革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者的机构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启示: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阻力大,必须要敢于面对压力与困难,坚持改革;机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机构改革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蹯)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圆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全局。近来关于新一轮土地改革的讨论趋于热烈,各种方案层出不穷,尽管各有侧重,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是各方面的共识。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请概括其基本特点并说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哪些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文化大革命”时,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但实行“包干到户”后,农业生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凤阳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凤阳地多不打粮”和“三年跨了三大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0年后的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敢为人先的安徽小岗人摸索出一条新路,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实行“土地流转”,让昔日分到各户的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流转,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便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

(3)当今中国农村需要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实行“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会产生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局限性:封闭性,分散性,容易产生两极分化(部分农户难以避免破产)。

(2)前者,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后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积极影响: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又能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发展;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答案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发展工业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开展“大跃进”运动。在工业领域,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反对冒进,稳步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幅图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根本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

(3)启示: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立足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任意三点)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