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种“吹箭”的运动游戏:将两根吸管串接起来,再取一根牙签置于吸管中,前方挂一张薄纸.用力对吸管吹气,牙签被加速射出,击中薄纸.若牙签开始时放在吸管的出口处,则牙签通常吹在纸上即被阻挡落地;若牙签开始时放在近嘴处,则牙签一般可穿入薄纸中,有时甚至射穿薄纸.示意图如图所示,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下牙签的加速度相同,但得到的效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表达要求:设定一些必须的物理量,结合相关物理知识用数学工具分析.若全文字的定性描述只能得少量分)

正确答案

解:牙签在吸管中加速运动,受到的合力恒定,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Fl=mv2

由此可见,加速的距离越大,获得的动能越大,

所以得到的效果不同.

解析

解:牙签在吸管中加速运动,受到的合力恒定,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Fl=mv2

由此可见,加速的距离越大,获得的动能越大,

所以得到的效果不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小球从P点自由下落,进入半径为R=0.5m的竖直光滑圆弧轨道,水平轨道与圆弧轨道相切与B点,最终小球停在了C点,测得小球进入水平轨道开始的V-t图象如乙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

(1)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下落点P与A点间的距离h.

正确答案

解:(1)在水平轨道上由乙图可知加速度为:a=-2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μmg=ma

解得:

从P到B由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h=0.3m

答:(1)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

(2)下落点P与A点间的距离h为0.3m

解析

解:(1)在水平轨道上由乙图可知加速度为:a=-2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μmg=ma

解得:

从P到B由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h=0.3m

答:(1)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

(2)下落点P与A点间的距离h为0.3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水平粗糙轨道AB与半圆形光滑的竖直圆轨道BC相连,B点与C点的连线沿竖直方向,AB段长为L=2m,圆轨道的半径为R=0.8m.一个小滑块以初速度v0=8m/s从A点开始沿轨道滑动,已知它运动到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恰好等于其重力,g取10m/s2.求:

(1)滑块在C点时的速度;

(2)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知,在C点滑块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mg+N=mg+mg=2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2)从A到C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答:(1)滑块在C点时的速度为4m/s;

(2)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在C点滑块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mg+N=mg+mg=2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2)从A到C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答:(1)滑块在C点时的速度为4m/s;

(2)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该物体在t0和2t0时刻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x1和x2,速度分别是v1和v2,(  )

Ax2=5x1

Bx2=3x1

Cv2=3v1

Dv2=5v1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由于物体受的合力是2倍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加速度也是2倍的关系,即a2=2a1

所以物体的位移 X1=a1t02,速度为 v1=a1t0

物体的位移为 X2=X1+V1t0+a2t02=a1t0•t0+•2a1t02=a1t02=5X1,速度为 v2=v1+a2t0=3v1

故AC正确.

故选:A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固定斜面倾角为θ,整个斜面长分为AB、BC两段,AB=2BC.小物块P(可视为质点)与AB、BC两段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已知P由静止开始从A点释放,恰好能滑动到C点而停下,那么θ、μ1、μ2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

Atan θ=

Btan θ=

Ctan θ=2μ12

Dtan θ=2μ21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点释放,恰好能滑动到C点,物块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

设斜面AC长为L,

运用动能定理研究A点释放,恰好能滑动到C点而停下,列出等式:

mgLsinθ-μ1mgcosθ×L-μ2mgcosθ×L=0-0=0

解得:tanθ=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汽车在水平路面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f与压力FN成正比,即f=μFN,其中比例系数μ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如图所示,AB与BC是粗糙程度不同的两段水平路面,AB段长2000m,μAB=0.05,BC段长3000m,μBC=0.1.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速度保持20m/s不变,已知汽车的质量为1500kg.

(1)汽车在AB和BC段发动机的功率分别为多大?

(2)若汽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汽油的热值为q=4.6×107J/kg,已知汽车的效率为25%,求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消耗汽油的质量.

正确答案

解:(1)已知汽车在水平路面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与压力FN成正比,即f=μFN,此时有:

压力:FN=G=mg=1500kg×10N/kg=1.5×104N,

则有:全过程物体均受力平衡,则有:

AB段拉力:F1=f=μABFN=0.05×1.5×104N=7.5×102N,

BC段拉力:F2=f=μBCFN=0.1×1.5×104N=1.5×103N,

AB段的功率:P1=F1v=7.5×102N×20m/s=1.5×104W,

BC段的功率:P2=F2v=1.5×103N×20m/s=3.0×104W,

(2)AB段做功:WAB=F1SAB=7.5×102N×2000m=1.5×106J,

BC段做功:

WBC=F2SBC=1.5×103N×3000m=4.5×106J.

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功为:

W=WAB+WBC=1.5×106J+4.5×106J=6×106J.

则需要的汽油质量:m===0.52kg.

答:(1)汽车在AB段发动机的功率为1.5×104W;在BC段发动机的功率为3.0×104W.

(2)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消耗汽油的质量为0.52kg.

解析

解:(1)已知汽车在水平路面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与压力FN成正比,即f=μFN,此时有:

压力:FN=G=mg=1500kg×10N/kg=1.5×104N,

则有:全过程物体均受力平衡,则有:

AB段拉力:F1=f=μABFN=0.05×1.5×104N=7.5×102N,

BC段拉力:F2=f=μBCFN=0.1×1.5×104N=1.5×103N,

AB段的功率:P1=F1v=7.5×102N×20m/s=1.5×104W,

BC段的功率:P2=F2v=1.5×103N×20m/s=3.0×104W,

(2)AB段做功:WAB=F1SAB=7.5×102N×2000m=1.5×106J,

BC段做功:

WBC=F2SBC=1.5×103N×3000m=4.5×106J.

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功为:

W=WAB+WBC=1.5×106J+4.5×106J=6×106J.

则需要的汽油质量:m===0.52kg.

答:(1)汽车在AB段发动机的功率为1.5×104W;在BC段发动机的功率为3.0×104W.

(2)汽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消耗汽油的质量为0.52kg.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质量为3kg的物块在水平面上以V=4m/s的速度运动,物块所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由动能的公式可知,

物体具有的动能EK=mv2==24J;

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为24J.

解析

解:由动能的公式可知,

物体具有的动能EK=mv2==24J;

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为24J.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篮球的质量为m,当它的速度为υ时,动能为(  )

A2

Bmv2

C

Dmv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篮球的质量为m,当它的速度为υ时,动能为:

Ek=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3.5kg的小球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

求:①抛出时人对球所做的功?

②抛出后0.2秒小球的动能?

正确答案

解: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h=

解得t=

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

根据动能定理得:W==700J

(2)抛出后0.2秒时小球的速度v==

动能为:

答:①抛出时人对球所做的功为700J;

②抛出后0.2秒时小球的动能为707J

解析

解: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h=

解得t=

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

根据动能定理得:W==700J

(2)抛出后0.2秒时小球的速度v==

动能为:

答:①抛出时人对球所做的功为700J;

②抛出后0.2秒时小球的动能为707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台阶上A点静止放置一质量m=0.5kg的小物块,它与水平台阶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且与台阶边缘O点的距离s=5m.在台阶右侧固定了一个以O点为圆心的圆弧形挡板,以O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挡板上边缘P点的坐标为(1.6m,0.8m).现用F=5N的水平恒力拉动小物块,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小物块最终水平抛出并击中挡板(g=10m/s2).

(1)若小物块恰能击中挡板的上边缘P点,求拉力F作用的距离;

(2)改变拉力F的作用时间,小物块可击中挡板的不同位置,求击中挡板时小物块动能的最小值.(结果可保留根式)

正确答案

解:(1)小物块从O到P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gt2

解得:v0=4m/s;

为使小物块击中档板,小物块必须能运动到O点,设拉力F作用的最短距离为x1

由动能定理得:Fx1-μmgs=△Ek-0=0

解得:x1===2.5m;

为使小物体不会飞出档板,小物块的平抛初速度不能超过4m/s;设拉力F作用的最长距离为x2,由动能定理可得:

Fx2-μmgs=mv02

解得:x2==m=3.3m;

故为使物块击中档板,拉力F的作用距离范围为:

2.5<x≤3.3;

(2)设小物块击中档板的任意点坐标为:(x,y);则有:

x=v0t′

y=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k=mv02+mgy

又x2+y2=R2

由P点坐标可求R2=3.2

化简得:

EK=+=+

由数学方法可得:

Ekmin=2J;

答:(1)F的作用范围为2.5<x≤3.3;

(2)动能的最小值为2J

解析

解:(1)小物块从O到P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gt2

解得:v0=4m/s;

为使小物块击中档板,小物块必须能运动到O点,设拉力F作用的最短距离为x1

由动能定理得:Fx1-μmgs=△Ek-0=0

解得:x1===2.5m;

为使小物体不会飞出档板,小物块的平抛初速度不能超过4m/s;设拉力F作用的最长距离为x2,由动能定理可得:

Fx2-μmgs=mv02

解得:x2==m=3.3m;

故为使物块击中档板,拉力F的作用距离范围为:

2.5<x≤3.3;

(2)设小物块击中档板的任意点坐标为:(x,y);则有:

x=v0t′

y=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k=mv02+mgy

又x2+y2=R2

由P点坐标可求R2=3.2

化简得:

EK=+=+

由数学方法可得:

Ekmin=2J;

答:(1)F的作用范围为2.5<x≤3.3;

(2)动能的最小值为2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m=0.5kg的木块静止于水平面上,现在恒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恒力大小F=5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如图所示.2s末撤去此拉力时,木块已滑行的距离s0=12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撤去拉力后,木块继续滑行的距离;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

正确答案

解:(1)在拉力作用下由得:

对物体受力分析得:

N+Fsinθ=mg

Fcosθ-μN=ma1           

联立解得:μ=0.5                            

(2)2s末木块的速度:v1=a1t1=6×2m/s=12m/s

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为:

木块继续滑行的距离为:

(3)对全过程分由动能定理可得:

Fs0cos37°-Wf=0-0

戴代入数据得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为:Wf=-48 J                     

答:(1)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2)撤去拉力后,木块继续滑行的距离为14.4m;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为-48J

解析

解:(1)在拉力作用下由得:

对物体受力分析得:

N+Fsinθ=mg

Fcosθ-μN=ma1           

联立解得:μ=0.5                            

(2)2s末木块的速度:v1=a1t1=6×2m/s=12m/s

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为:

木块继续滑行的距离为:

(3)对全过程分由动能定理可得:

Fs0cos37°-Wf=0-0

戴代入数据得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为:Wf=-48 J                     

答:(1)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2)撤去拉力后,木块继续滑行的距离为14.4m;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为-48J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变化正确的是(  )

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汽车的动能是原来的2倍

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汽车的动能是原来的2倍

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汽车的动能比原来增加了7倍

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汽车的动能比原来没有变化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解: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4倍,故A错误.

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由公式可知汽车的动能是原来的2倍;故B正确;

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汽车的动能增大为原来的8倍;比原来增大了7倍;故C正确;

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物体的动能不变,故D正确.

故选: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改变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在下列情况中,使一个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2倍的是(  )

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

C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D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4倍,故A错误.

B、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16倍,故B错误.

C、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2倍,故C正确.

D、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4倍,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低空跳伞是一种极限运动,一般在高楼、悬崖、高塔等固定物上起跳.人在空中降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随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变大,而且速度越大空气阻力增大得越快.因低空跳伞下落的高度有限,导致在空中调整姿态、打开伞包的时间较短,所以其危险性比高空跳伞还要高.一名质量为70kg的跳伞运动员背有质量为10kg的伞包从某高层建筑顶层跳下,且一直沿竖直方向下落,其整个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2.0s末的速度为18m/s,10s末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16.2s时安全落地,并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g取10m/s2,请根据此图象估算:

(1)起跳后2s内运动员(包括其随身携带的全部装备)所受平均阻力的大小.

(2)运动员从脚触地到最后速度减为0的过程中,若不计伞的质量及此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则运动员所需承受地面的平均冲击力多大.

(3)开伞前空气阻力对跳伞运动员(包括其随身携带的全部装备)所做的功(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解:(1)由v-t图可知,起跳后前2s内运动员的运动近似是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

a===9.0m/s2

设运动员所受平均阻力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解得:f=m(g-a)=(10+10)×(10-6)=80N

(2)v-t图可知,运动员脚触地时的速度v2=5.0m/s,经时间t2=0.2s速度减为0;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所受平均冲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a′

0=v2-a′t2

代入数据解得:

F=2.4×103N

(3)由v-t图可知,10s末开伞时的速度v=40m/s,开伞前10s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约为:

h=30×10m=300m

设10s内空气阻力对运动员所做功为W,根据动能定理,有:

mgh+W=mv2

代入数据解得:W=-1.8×105J

答:1)起跳后2s内运动员所受平均阻力的大小为80N.

(2)运动员所需承受地面的平均冲击力为2.4×103N.

(3)开伞前空气阻力对跳伞运动员所做的功为-1.8×105J.

解析

解:(1)由v-t图可知,起跳后前2s内运动员的运动近似是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

a===9.0m/s2

设运动员所受平均阻力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解得:f=m(g-a)=(10+10)×(10-6)=80N

(2)v-t图可知,运动员脚触地时的速度v2=5.0m/s,经时间t2=0.2s速度减为0;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所受平均冲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a′

0=v2-a′t2

代入数据解得:

F=2.4×103N

(3)由v-t图可知,10s末开伞时的速度v=40m/s,开伞前10s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约为:

h=30×10m=300m

设10s内空气阻力对运动员所做功为W,根据动能定理,有:

mgh+W=mv2

代入数据解得:W=-1.8×105J

答:1)起跳后2s内运动员所受平均阻力的大小为80N.

(2)运动员所需承受地面的平均冲击力为2.4×103N.

(3)开伞前空气阻力对跳伞运动员所做的功为-1.8×105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AB与竖直面内的半圆形导轨在B点相接,导轨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将弹簧压缩至A点后由静止释放,在弹力作用下物体获得某一向右速度后脱离弹簧,当它经过B点进入导轨瞬间对导轨的压力为其重力的7倍,之后向上运动恰能完成半个圆周运动到达C点.试求:

(1)弹簧开始时的弹性势能;

(2)物体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

(3)物体离开C点后落回水平面时的动能.

正确答案

解:(1)物块在B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N-mg=m

由题意:FN=7mg

物体经过B点的动能:EKB=m=3mgR     

在物体从A点至B点的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弹簧的弹性势能:Ep=EkB=3mgR.

(2)物体到达C点仅受重力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

EKC=m=mgR

物体从B点到C点只有重力和阻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W-mg•2R=EkC-EkB

解得:W=-0.5mgR

所以物体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0.5mgR.

(3)由动能定理得Ek-Ekc=Ek-mVc2=2mgR    

    则有:落回地面的动能Ek=mgR

答:(1)弹簧开始时的弹性势能3mgR;

(2)块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0.5mgR.

(3)物体离开C点后落回水平面时的动能mgR.

解析

解:(1)物块在B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N-mg=m

由题意:FN=7mg

物体经过B点的动能:EKB=m=3mgR     

在物体从A点至B点的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弹簧的弹性势能:Ep=EkB=3mgR.

(2)物体到达C点仅受重力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

EKC=m=mgR

物体从B点到C点只有重力和阻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W-mg•2R=EkC-EkB

解得:W=-0.5mgR

所以物体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0.5mgR.

(3)由动能定理得Ek-Ekc=Ek-mVc2=2mgR    

    则有:落回地面的动能Ek=mgR

答:(1)弹簧开始时的弹性势能3mgR;

(2)块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0.5mgR.

(3)物体离开C点后落回水平面时的动能mgR.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机械能守恒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