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右端固定一光滑定滑轮,O点到定滑轮的距离s=0.5m,当用竖直向下的力将质量m=0.2kg的木块A按住不动时,质量M=0.3kg的重物B刚好与地面接触(对地面无压力),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然后将木块A拉到P点,OP间的距离为h=0.5m,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g取10m/s2.求:

(1)木块A按住不动时所受摩擦力;

(2)木块A由静止释放后运动到O点时的速度大小;

(3)通过计算说明木块A是否会撞到定滑轮?若不会撞上请求出最终木块A停在距定滑轮多远的地方;若会撞上,请定性说出两种避免撞上的解决方案.

正确答案

(1)木块A按住不动时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得f=T=Mg=3N,方向水平向左                            

 (2)在B下落至地面前,据动能定理,有

   Mgh-μmgh=(M+m)v2

得v==2m/s         

(3)在B落地后,A运动到停下来,设B继续向右滑行距离为s′时停下,则据动能定理,有

-μmgs′=0-mv2   

得 s′==0.4m<0.5m         

所以木块A不会撞到定滑轮,最终木块A停在距定滑轮0.1m处.

答:(1)木块A按住不动时所受摩擦力是3N,方向水平向左;

(2)木块A由静止释放后运动到O点时的速度大小是2m/s;

(3)木块A不会撞到定滑轮,最终木块A停在距定滑轮0.1m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R1=R2=R3=R4=R,开关S闭合时,间距为d的平行板电容器C的正中间有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开关S断开时,小球向电容器一个极板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后小球带上与极板同种性质的电荷.设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小球反弹后恰好运动到电容器另一极板,不计电源内阻.求:

(1)电源的电动势.

(2)小球与极板碰撞后的带电量.

正确答案

(1)开关S闭合时,R1、R3并联与R4串联,R2中没有电流通过.有:

              UC=U4=E

      对带电小球由平衡条件有:mg=qE,E=

          则有mg=q,UC=

      得:E=

    (2)开关S断开后,R1、R4串联,则UC′==

     小球先向下运动与下极板相碰后,小球带电量变为q',再向上运动到上极板.在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d+q′U′C=0

    联解得:q′=

答:(1)电源的电动势为

    (2)小球与极板碰撞后的带电量为q′=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总质量为80kg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m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s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如图所示是跳伞过程中的v-t图,试根据图象求:(g取10m/s2

(1)t=1s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2)估算14s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正确答案

解析:(1)在0-2S内,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

有:a==m/s2=8m/s2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ma得

F=mg-ma=80×2N=160N

(2)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夹面积为下落高度  h=2×2×40=160m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W=mv2

克服阻力做的功:W=mgh-mv2=80×10×160-×80×62=126560J

(3)总时间为t=14+=70.67s

答(1)加速度为8m/s2,阻力为160N.

(2)下降高度为160m,阻力做功为126560J.

(3)着陆总时间为70.67s.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辆自制小遥控车性能进行研究.他们让这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并将小车运动的全过程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如图所示的v-t图象,已知小车在0~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10s内小车牵引力的功率保持不变,在10s末停止遥控,关闭电动机,让小车自由滑动,小车质量m=1kg,整个过程中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变.则2~10s内小车牵引力的功率是______,小车在13s内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______.

正确答案

在7~10s内小车匀速运动故F=f,所以P=Fv=fvmax=8f

而在0~2s内小车的加速度a===2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即F-f=ma

所以F=f+ma=f+1×2=f+2

故在t=2s时有P=(f+2)×4

由于在2~10s内牵引力的功率保持不变

所以f×8=(f+2)×4

解得f=2N

所以t=10s时牵引力的功率P=2×8=16W

摩擦力在0~2s内所做的功W1=-fx1=-2×=-8J

根据动能定理2~10s对小车有P△t+W2=mv2- mv22

解得W2=-P△t+(mv2- mv22)=-16×8+×1×(64-16)=-128+24=-104J

在10~13s时间内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a=-=-2m/s2,

所以在t=13s时物体的速度v3=vmax+a×(13-10)=8-2×3=2m/s

故在10~13s内阻力对小车所做的功W3=-2××3=-30J

故0~13s内摩擦阻力对小车所做的功W=W1+W2+W3=-8-104-30=-142J

故答案为:16w,-142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天花板下悬挂着两个固定的光滑裸露导线圆环半径为r=0.5m,相距L=1m,然后连接电路,电源电动势E=3V,并且放入一个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0.4T.现在将一根质量m=60g,B电阻R=1.5Ω的金属棒搁置其上.闭合开关后,金属棒会上滑一定距离最后静止在圆环某位置.问此金属棒上升高度H=?此过程安培力做功W=?(不计其它电阻,重力加速度g=10m/s2

正确答案

(1)对棒进行受力分析:

因为静止根据平衡条件得:

tanα==

而I=

得tanα=

所以金属棒上升的高度H=(R-Rcosα)=0.2m

(2)根据动能定理研究金属棒上滑一定距离最后静止的过程得:

W-mgH=0-0=0

得W=0.12J

答:此金属棒上升高度是0.2m,此过程安培力做功是0.12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A是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表面绝缘、质量m1=1kg的小车,小车的左端放置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m2=2kg、电荷量q=+1×10-4 C的小物块B,距小车右端s=2m处有一竖直的墙壁.小车所在空间有一个可以通过开关控制其有、无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3×104N/C.若小车A和小物块B一起由静止开始运动,且在小车与墙壁碰撞的瞬间撤去电场;碰撞时间忽略不计,碰撞过程无机械能的损失;小物块B始终未到达小车A的右端,它们之问的动摩擦因数μ=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小车不带电,g取10m/s2.求:

(1)有电场作用时小车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2)小车A第一次与墙壁相碰后向左运动的最远距离为多少?

(3)小车A第二次与墙壁相碰时的速度为多少?

(4)要使小物块B最终不滑离小车A,小车的长度至少多长?

正确答案

(1)假设小车A与小物块B相对静止,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E=(m1+m2)a    

解得a=1 m/s2    

再以小车A为研究对象,设它受到的静摩擦力为FBA,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ax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BA=m1a=1N,Fmax=μm2g=4N

因FBA<Fmax,故假设成立.小车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1N,方向水平向右   

(2)设小车A和小物块B第一次与墙壁相碰前瞬间的速度为v0

由运动学规律有v02=2as

解得v0=2m/s

小车A与墙壁相碰后瞬间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向左,小物块B速度不变.由于B的动量大于A的动量,因此A向左做匀减速运动的速度减为零时,向左运动的距离最远,设这个距离为s1

由动能定理有μm2gs1=m1v02

解得s1=0.5m

(3)接着小车A又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假设小车A和小物块B先达到共同速度后再与墙壁相碰,且设第二次与墙壁相碰前瞬间的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2v0-m1v0=(m1+m2)v

解得v共=m/s

设小车A由速度为零到达到共同速度所通过的距离为s2

由动能定理有μm2gs2=m1

解得s2=m<s1,所以,假设成立    

(4)小车A与小物块B最终将停止在墙角处,设小车至少长L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μm2gL=(m1+m2)

代入数据得L=1.5 m    

答:(1)有电场作用时小车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1N,方向水平向右;(2)小车A第一次与墙壁相碰后向左运动的最远距离为0.5m;(3)小车A第二次与墙壁相碰时的速度为m/s;(4)要使小物块B最终不滑离小车A,小车的长度至少为1.5 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沿斜面匀加速下滑的加速度的实验装置,下图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1)已知纸带上各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T,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用所给的字母表示)

(2)若已知小车释放位置距桌面的高度h和到斜面底的距离L,重力加速度为g,小车的质量为m,测出的小车加速度大小为a,则可以得出斜面对小车的阻力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一质量为m=2kg的物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从静止开始受到大小为F=4N的水平力作用而开始运动,求:

①物体运动时候的加速度的大小;

②力F作用10s后撤去,此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摩托车以速度v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突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离摩托车L处,有一断桥,驾驶员立即刹车,刹车时摩托车发动机关闭,结果恰好在断桥前停下,已知摩托车和驾驶员总质量为M.

①请写出摩托车在刹车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

②请用动能定理求出摩托车减速时所受到的阻力.

正确答案

(1)①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f=μmg=0.2×2×10N=40J;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

F-Ff=ma

则物体的加速度a===1m/s2

②由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知,

10s末时的速度v=at=1×1m/s=1m/s;

(2)①摩托车的初动能为Ek0=mv2; 末动能为零

故动能的变化量△Ek=0-EK0=-mv2

②摩托车在运动中只有摩擦力做功,则由动能定理可知

-Ffs=-mv2

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f=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有一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斜面长l为10m,一小球从斜面顶端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求:

(1)小球沿斜面滑到底端的时间t和水平位移S;

(2)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g取10m/s2).

正确答案

(1)在斜面上小球沿v0方向做匀速运动,

垂直v0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mgsin30°,

小球的加速度a=gsin30°=5m/s2

沿v0方向位移s=v0t,

垂直v0方向:l=at2

解得,运动时间:t==s=2s,

水平位移:s=v0=10m=20m;

(2)设小球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由动能定理得:mglsin300=mv2-m

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m/s=14.1m/s.

答:(1)小球沿斜面滑到底端的时间为2s,水平位移为20m.

(2)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14.1m/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着一辆平板车A.车上有两个小滑块B和C(都可视为质点),B与车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而C与车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开始时B、C分别从车板的左、右两端同时以大小相同的初速度v0相向滑行.经过一段时间,C、A的速度达到相等,此时C和B恰好发生碰撞.已知C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的速度立刻互换,A、B、C三者的质量都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设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1)求开始运动到C、A的速度达到相等时的时间;

(2)求平板车平板总长度;

(3)已知滑块C最后没有脱离平板,求滑块C最后与车达到相对静止时处于平板上的位置.

正确答案

(1)设A、B、C三个物体的质量都为m,从开始到C、A的速度达到相等的过程所用时间为t,C、A相等的速度为vC,根据动量定理得

 对C:-2μmgt=mvC-mv0

 对A:(2μmg-μmg)t=mvC

联立解得,t=,vC=v0

(2)对B,由动量定理得,

-μmgt=mvB-mv0

得到,vB=v0

对C:xC=t,

对B:xB=t

平板车平板总长度L=xB+xC

解得,L=

(3)对A:xA==,A、B、C三者的位移和末速度分别为:xA=,方向向左;

xB=,方向向右;xC=,方向向左.

vA=vC=v0,方向向左;vB=v0,方向向右.C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的速度立刻互换,则碰撞后C和B的速度各为:vC′=v0,方向向右,vB′=v0,方向向左.

碰撞后B和A的速度相等,设B和A保持相对静止一起运动,此时对B和A整体有fC=2μmg=2ma

对B:B受到的摩擦力为fB′=ma=μmg,说明B和A保持相对静止一起运动.

设C最后停在车板上时,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C′-2mvB′=2mv

可得,v=0

对这一过程,对C,由动能定理得

-2μmgSC′=0-m

对B和A整体,由动能定理得

-2μmgSA′=0-2m

解得,C和A的位移分别是

  SC′=,向右,SA′=,向左.

则C先相对于车板向左移动x1=xC-xA=,后相对于车板向右移动S=SC′-SA′=,恰好回到原来的位置,即滑块C最后停在车板的右端.

答:

(1)开始运动到C、A的速度达到相等时的时间为t=

(2)平板车平板总长度L=

(3)滑块C最后停在车板的右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为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人们对物理学在当今社会重要作用的认识,英国和爱尔兰将今年定为“爱因斯坦年”.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海伦•杰尔斯基研究了各种自行车特技的物理学原理,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询特技动作的极限,设计了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高难度动作--“爱因斯坦空翻”,并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由自行车特技运动员(18岁的布莱士)成功完成.现将“爱因斯坦空翻”简化模型如图,质量为m的自行车运动员从B点由静止出发,经BC圆弧,从C点竖直冲出,完成空翻,完成空翻的时间为t,由B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为W,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自行车运动员从B到C至少做多少功?

正确答案

运动员由C到D过程做竖直上抛,设初速度为V0

则有:0=V0-g得V0=gt

运动员从B到C至少做功为W0,由动能定理:W0-W=mV02

解得:W0=W+mg2t2

答:自行车运动员从B到C至少做功为W+mg2t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用长为2L的绝缘轻杆连接两个质量均为m的带电小球A和B.A球的带电量为+2q,B球的带电量为-3q,组成一带电系统,如图所示,虚线MP为AB两球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虚线NQ与MP平行且相距4L.最初A和B分别静止于虚线MP的两侧,距MP的距离均为L,且A球距虚线NQ的距离为3L.若视小球为质点,不计轻杆的质量,在虚线MP,NQ间加上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后,求:

(1)B球刚进入电场时,带电系统的速度大小.

(2)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时间以及B球电势能的变化量.

正确答案

(1)带电系统开始运动时,设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a1==

球B刚进入电场时,带电系统的速度为v1,有:v12=2a1L

求得:v1=

(2)对带电系统进行分析,假设球A能达到右极板,电场力对系统做功为W1,有:W1=2qE×3L+(-3qE×2L)=0

故带电系统速度第一次为零时,球A恰好到达右极板Q.      

设球B从静止到刚进入电场的时间为t1,则:t1=

解得:t1=

球B进入电场后,带电系统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a2==-

显然,带电系统做匀减速运动.减速所需时间为t2

则有:t2=

求得:t2=

可知,带电系统从静止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为:t=t1+t2=3

带电系统速度第一次为零时,球A恰好到达右极板Q,故进入电场后B球向右运动的位移x=4L-2L=2L,

故电场力对B球所做的功为W=-3qE×2L=-6EqL

故B球电势能增加了6Eq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固定于水平地面上,质量m=2kg的木块从斜面底端以4m/s的初速度滑上斜面,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现规定木块初始位置重力势能为零,且斜面足够长.(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

(1)木块在上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2)木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

(3)木块的重力势能与动能相等时的离地高度.

正确答案

(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1=

而摩擦力为:f=μmgcos37°

则有a1=8m/s2

(2)上滑的时间t1==0.5s

下滑的加速度a2==4m/s2

上滑的位移:s=a1t12=1m

下滑时间:t2=s

运动的总时间:t总=s=1.207s

(3)上滑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v02-Ek=fs+mgh1

    则有fs=mgh1

解得:h1=m=0.34m

下滑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EK-0=mg(0.6-h2)-fs'

则有fs′=mg(0.6-h2)

解得:h2=m=0.24m

答:(1)木块在上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8m/s2

(2)木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1.207s.

(3)木块的重力势能与动能相等时上升时离地高度为0.34m,下降时高地高度为0.24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发生位移s1时撤去力F,问物体还能运动多远?

正确答案

物体运动的全部过程中,拉做正功,摩擦力做负功,其余力不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

Fs1-μmg(s1+s2)=0

解得

s2=

答:物体还能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LAB=4m,BC段是倾斜的,长度lBC=5m,倾角为θ=37°,AB和BC在B点通过一段极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

(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

(3)工件运动了23s时所在的位置?

正确答案

(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解得a1=μg=5 m/s2

经t1时间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则t1==0.8 s

前进的位移为x1=a1t12=1.6 m

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点,用时t2==0.6 s

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t1+t2=1.4 s

(2)设工件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 θ-mgsin θ)•=0-mv2

解得h=2.4 m

(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3==2 s

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

T=2t1+2t3=5.6 s

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

t0=2t1+t2+2t3=6.2 s

而23 s=t0+3T

这说明经23 s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

故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AB-x1=2.4 m

答:(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是1.4 s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是2.4 m

(3)工件运动了23s时所在的位置是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是2.4 m.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机械能守恒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