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 摘自《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

(1)材料一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同时期中国还取得哪些主要的外交成就?(3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哪项外交成就?同时期中国还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中国与图标代表的组织关系怎样?新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哪一地区性国际组织并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该组织的会议?(2分)

正确答案

(1)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分)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

重返联合国(1分),中日建交(1分)

(3)中国与俄罗斯一同领导创立该组织并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该组织的活动;(1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分)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分)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3分)

正确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分,错一处扣1分)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3分)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5分)

(4)否。(1分)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2分)

(1)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3)材料三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4)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家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英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出国际环境的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开放前的28年,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们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一般为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对外援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五”“二五”期间为1%多一点。从1963年开始,比例逐年提高……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猛增,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5.88%……1973已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张淑贞《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援助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表示新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优化对非援助结构……中国愿意和非洲国家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鼓励更多企业赴非洲投资……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扩大对非产品开放市场,逐步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2010年年内首先对60%的产品实施免关税。进一步加强农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教育合作。                             

——新华社2009年11月8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活动为何难以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推断“受援国”的主要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国际背景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对外援助应遵循哪些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积极作用: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增进了各国间的信任与友谊。原因:朝贡贸易,活动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国力衰退时难以维持。

(2)受援国: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国际背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威胁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如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利于促进受援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消极方面: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

(3)变化:对外援助形式由单一到日益多样化(由单纯的经济援助到注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忽视国家经济利益到兼顾受援国与我国双方的经济利益。原则:注重国家利益;量力而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65年毛泽东对来访的非洲友人说:“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你们的困难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宁可不修铁路也要帮助你们修建这条铁路。”中国在非洲援建了著名的、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这一材料表明

[ ]

A中国经济实力非常强,有能力支援非洲

B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领先于世界

C中、非有共同的历史命运和意识形态

D中国注重国际友好交往、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设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段周恩来的讲话应出自以下哪一场合

[ ]

A访问印度、缅甸

B参加万隆会议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出席联大会议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最准确的是

[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5年中国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提出一项重要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该原则是

[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运动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 ]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下列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