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共920题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结合史实不难发现二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显现不同,“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也并未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如此一批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人,在战乱之后来到弹丸之地香港,开始他们的白手起家的创业生涯。
C.凡是具有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都最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张老先生家中藏书丰富,为了查找写论文的资料,我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几次借回家去详细翻阅。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沿着”与“方向”搭配不当:B杂糅,应为“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的上海人”;D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几次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借回去详细翻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正确答案为C。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B.改革是动力,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稳定是前提,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D.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ABC三项是一般教材多年来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主要提法,D是十五大的新增观点,本题全选。本题可以作为有关分析题的答案要点。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因为它是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D.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暂无解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表现为( )。
A.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B.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的建设思想
C.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D.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A、B、C、D选项均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表现,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胡锦涛指出,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展现了( )。
A.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
B.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C.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K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胡锦涛《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请回答:
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容。
正确答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必要性有______
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B.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
C.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D.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必要性有:第一,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二,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第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第四,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因此ABCD均正确。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因为它是
A.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B.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析] 1~8 这8题出自胡锦涛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属于党中央的新观点。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这几题需要记忆,采用正选法即可做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一反一正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评判:是客观的,符合史实。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2)①领导工人运动,掀起工运高潮。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给全国人民指明方向。③建立统一战线,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④领导工农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共同发动国民大革命。⑤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①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②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②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启示: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解析] 这道大题涉及到好几个小问题。初看起来似乎难以下手,其实只要细心思考,每一问都不难田答,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所涉及的背景、原因、过程、脉络、结果等细节梳理清楚。这样就不难做出正确地判断。
第一问的判断是基本客观的,同时要指出中国国内的社会阶级基础对于党成立的决定意义。第二问强调党在大革命时期所进行的探索:工人运动、党的纲领,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武装斗争。第三问旨在说明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第四问的关键点在于指出改革、开放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
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根据材料回答:
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