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共920题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 )。
A.经济建设
B.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D.政治、经济、军事建设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并分别做了相应的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正确答案
“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力量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个夜话,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腾飞的基础。1950年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经验。(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需要,(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帮助中国。
解析
暂无解析
材料
200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正在并将进一步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显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请回答: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正确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实现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是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B.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C.统筹个人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D.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正确答案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宝贵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因为它是
A.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B.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析] 1~8
这8题出自胡锦涛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属于党中央的新观点。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这几题需要记忆,采用正选法即可做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胡锦涛《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请回答:
当前我国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正确答案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加以继承和发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抗震救灾等一系列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后要继续发扬。
解析
暂无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A.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B.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匦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 )。
A.构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这个在实际工作中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B.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文化事业
正确答案
C
解析
[命题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出四大举措:(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弘扬中华文化,建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是我们国家目前文化改革的主攻方向。2010年新的考试大纲上增加了这一新的知识考查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本题就是对这一新增考试点的考查,属于2010年考试大纲新增考试点。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识记。 (2)通过一个现象来考查人们对于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的识记。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本题采用正选法即可选出正确选项是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内容的把握。[答案解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即,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全党工作的中心,这是主体。因此D项B不符合题目要求。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B、C两项是“三改”内容,是“两翼”,因此A、B、C是本题正确答案。
(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A.改革开放
B.体制改革
C.科学发展观
D.一国两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党的十七大修改了党章,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加的内容是()。
A. 科学发展观
B.和谐
C.建设生态文明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答案
B
解析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大会一致同意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和谐”一词。
2009年充斥我国媒体的是大学生就业事件、拆迁与唐福珍的自焚事件、城管与钓鱼执法事件、经济高速发展与2008年末开始的金融危机等,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过渡的转型期,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因为其关系到我国的振兴,关系到普罗大众的生活幸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B.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地在发展中发现政策制度的漏洞并不断完善之,才能推进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解决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C.发展是目的,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只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D.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在稳定中继续改革和发展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单说,稳定是前提,邓小平曾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前提。改革是动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全方位改革是革除现制度弊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发展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文化 产品,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且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三者辩证统一的,必须综合考虑,不能只重一端。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正确答案
1.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法的现代化、中国法的现代化、中国法治现代化);
2.中国法治现代化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3.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思想基础,是指导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解析
[解析] 通过上述参考答案,可知命题人的思路是想让考生认识到,在过去一百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的必然选择。
法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的、法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根据其动力来源不同,分为内发型法的现代化和外源型法的现代化。中国法的现代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制度层面上正式启动始于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的清末修律,是典型的外源型法的现代化类型。而中国法治现代化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经过甄别选择的一条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从清末修律算起,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这百年的历史,既与所有外源型法的现代化有共同的轨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百年的实践摸索,从被动接受修律到主动选择法治,从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我们认识到了立法主导型的法的现代化模式产生的弊端,对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所带来的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深有体会。
在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其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其精神实质是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思想基础,是指导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