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共920题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共92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年。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我国于1956年提前底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试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在建国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为恢复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的川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①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二是畸形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加剧。总之,中国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工业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②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的取得,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可能性。①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土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②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③在建国头三年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④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改造的最初开端。(4)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的冷战格局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城就,也促使我国提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援助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得到国际援助,除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选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初并不景气,而苏联却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无疑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促进,中国宜早进入社会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指( )。

A.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D.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2006年1月9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四是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3)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其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5)(4)(2)(3)(1)
B.(4)(1)(3)(2)(5)
C.(3)(5)(1)(4)(2)
D.(1)(5)(4)(2)(3)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A.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B.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C.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提供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对国情的深刻认识;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三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持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党的战斗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党的作用。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 )。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D.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而奋斗。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和毛泽东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学说,是在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A.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实现工业化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
C.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D.实现工业化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完全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因而,ACD项正确。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所以,B项被排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又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神七飞天之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严峻的挑战接踵而来: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达赖集团制造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减速……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汶川大地震中,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汶川痛,国之殇。3天全国哀悼日期间,奥运火炬停止传递,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致哀。泪水中坚强如钢。在奥运火炬恢复传递后,每到一站,人们在高呼“中国加油”的时候,也在为地震灾区人民祝福。
在地震灾区,8万多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9万多名伤员迅速得到救治,l000多万名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在短短3个月内得到妥善安置,300多万名中小学生9月1日全部走进课堂……
中国人民就是这样化悲痛为力量,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建设,在挑战中稳步前行。全国上半年经济增长10.4%,总体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态势。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在震后两个月,就出现明显回升,工农业生产出现良好势头。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说,中国人民在地震发生后所展现的与灾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他们的顽强意志和挑战极限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最好诠释。
490多万志愿者投身抗震救灾,海内外各界捐赠物超过590亿元;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上百万的各类志愿者、上千万热情的北京市民,成为中国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大使”。奥运会志愿者、英国剑桥贝勒比斯高中留学生金东日说:“有关国家、民族的概念,由此变得具体、生动,永生不忘。”
从汶川到北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13亿人民的力量。
从汶川到北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化为亿万人民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的行动,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强音。
在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激情与梦想。
――摘自(2008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3
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怎样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结合材料阐述为什么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正确答案

(1)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使中华民族精神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为实践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要养成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阐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交融激荡和交相辉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也让时代精神又一次彰显,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精神极大地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深刻地表征着时代精神的凝结与精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
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自觉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以人为本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激发自强不息精神,高扬不畏艰险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3)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其中,(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冶的政治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5)(4)(2)(3)(1)
B.(3)(5)(1)(4)(2)
C.(4)(1)(3)(2)(5)
D.(1)(5)(4)(2)(3)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可知B项的顺序是正确的,当选。

下一知识点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百度题库 > 考研 > 考研政治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