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小题1:按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写出图中对应字母所代表气候类型的名称: A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全年受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小题2:N处和C处纬度相近,但气候气候类型不同,是两地的________不同;

小题3:自然景观由A-E-F-N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

小题4: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的变化(填字母选项)

A.B-C-D的变化           B.D-I的变化,

它产生的原因是水热条件随____________而变化。

小题5:D处冬季风向为_____风,在其影响下该地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压

小题2:B

小题3:纬度 热量

小题4:A,海拔

小题5:西北,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试题分析:

小题1:  有图知:A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为热带雨林气候,因为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从而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小题2:N处和C处纬度相近,但气候气候类型不同,是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N处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C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小题3:自然景观由A-E-F-N的变化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景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小题4: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近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C-D气候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产生的原因是水热条件随海拔而变化。

小题5:D处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D处冬季风向为西北风,在其影响下该地的天气特征是寒冷干燥,其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点评:本题借助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不大,但很经典,属于常规考题。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记忆世界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

A._________;B._________;(2分)

(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填字母)(3分)

(3)简述C、D两种气候的特征。(4分) 

(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C气候区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成因。(6分)

正确答案

(1)A热带沙漠气候;B髙山气候〈2分)

(2)A  C   D(3分)

(3)C终年高温多雨 D终年髙温,干湿季交替(4分)

(4) 平原面积广大(2分)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4分〉

(1)A地区处在南回归线—30°S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是热带沙漠气候。B地区为南美安第斯山脉,气温随着高度变化,是高山气候。

(2)由上题可知,A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处处在赤道附近,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A、C是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D处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是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3)由(2)题可知C处是热带雨林气候,它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D是热带草原气候,它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季和湿季。

(4)C处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是,C处是全球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E地气候页是热带雨林带,在E沿岸收到巴西暖流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再加上E地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把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形成降水,虽然纬度相对高,但是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8分)

  

(1)甲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乙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__________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__________。

(3)上述两种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季。

(5)从降水和气温的配置关系看,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是__________气候(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中海气候(2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 

(2)地中海(2分)  东南部(秦岭—淮河以南)  (2分) 

(3)乙 (2分) 甲  (2分)

(4)冬(2分)

(5)乙 (2分) 当气温最高时,降水最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分)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1)图甲的气候特征:雨热不同期,故判断为地中海气候;乙图最低月温在0度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地中海气候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地中海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3)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而形成。(4)甲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故河流汛期发生于冬季。(5)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部分区域及①②③三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概括①地降水特征。(2分)

(2)简述③地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4分)

(3)图中②地引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试从气候方面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6分)

(4)指出图中澳大利亚西海岸有沙漠分布主要原因。(4分)

(5)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年降水量多(或超过1000mm)(1分),干湿季明显(或4-10月为干季,11-次年3月为湿季)(1分)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2分);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暖多雨(2分)

(3)纬度低,热量充足;(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日(昼夜)温差大。(3分)

(4)受副高或信风控制(1分),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1分)

(5)东南沿海一带

东南沿海以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东南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开发的历史悠久

试题分析:

(1)读图,①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读①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①地年降水量多,或超过1000mm。干湿季明显,4-10月为干季,11-次年3月为湿季。

(2)读图,③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结合③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③地1月份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7月份是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暖多雨。

(3)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结合②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分析,②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条件是纬度低,热量充足作物生长期长。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4)在澳大利亚的西海岸,根据纬度判断,这里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常年受副高或信风控制,干燥少雨,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所以沙漠延伸到了西海岸。

(5)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一带以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东南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开发的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所以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表为我国某市的自然要素统计表,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分):

 

(1)说出该市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及主要农作物。(6分)

(2)与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相近的有下列________(选择填空)(2分)

A. 潘帕斯草原           B. 西欧平原

C. 美国中部平原         D. 恒河三角洲

正确答案

(1)有利的自然条件为:气候适宜,热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棉花、蚕桑、淡水鱼等(答对两种即得2分);

(2)D  (2分)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判断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该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和气候资料判断该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主要的农作物有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等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桑蚕等。

(2)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潘帕斯草原为大牧场放牧业;西欧平原为乳畜业;美国中部平原为商品谷物农业,恒河平原为水稻种植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