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3分)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 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分)

(3).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6分)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分)

(3) 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4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乙地位于非洲中部刚果盆地,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盆地地形中低周高,故河流呈向心状水系,河流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茂密,热岛雨林发育。(2)结合图示的降水量分配信息,甲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乙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故两地的自然景观有差异。(3)根据图示丙地的地理位置,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故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世界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地形特征进而分析该区域的河流和植被特征即可反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能结合区域的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判断对自然景观的差异,掌握世界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A市所在地一月盛行风向是          ,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形成的影响是        

                                                                      

(2)图中C地的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易发生洪涝。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3)A、B所在地区的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自然条件。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4)B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分析B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偏西(西南;西)  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1分;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1分 (暖湿多雨、温和多雨2分)(3分)

(2)地势低洼1分,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1分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河流支流多1分,汛期上游来水量大)(2分)

(3)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都地处亚热带地区)1分,太阳辐射较强1分,光热条件好;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河网密度都较大),灌溉条件好1分。(3分)

(4)B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1分,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调整)1分;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1分;也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1分。(4分)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A为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B为长江三角洲,C密西西比河下游。

(1)图中A地位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所以图中A市所在地一月盛行风向是偏西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形成的影响是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

(2)图中C地为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下游,所以图中C地的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易发生洪涝。直接原因有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

(3)A、B所在地区的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共同原因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太阳辐射较强,光热条件好;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灌溉条件好。

(4)B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B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有:B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也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上图所示的北半球中低纬度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完成:

(1)图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气候类型是        ___     ,受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    

(2)B 与E 两种气候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和E的气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______,主要区别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正确答案

(1 )C;B 

(2) 海陆位置差异    

(3)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E 的年降水量更多,冬季气温较高(年均温度较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两大半岛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半岛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A(海拔12米)、B(海拔714米)两城市的气温、降水资料

(1)从气候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甲、乙两半岛地理位置的不同。(4分)

(2)比较A、B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分析原因。(6分)

(3)A所在国渔业发达,简述该国发展渔业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

正确答案

(1) 甲半岛纬度较高(跨温带和寒带), 乙半岛纬度较低(位于温带);(2分)甲半岛位于大陆西岸(西临大西洋), 乙半岛位于大陆东岸(东临太平洋)

(2)冬季A地气温高于B地  A地临海,B地位于内陆; A地地势低,B地地势高; A地受暖湿的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B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

(3)海岸线曲折漫长,多优良港湾;邻近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回答:甲、乙两半岛地理位置的不同:甲半岛纬度较高,跨温带和寒带, 乙半岛纬度较低,位于温带;甲半岛位于大陆西岸,西临大西洋, 乙半岛位于大陆东岸,东临太平洋。

(2)A、B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冬季A地气温高于B地。原因是A地临海,B地位于内陆; A地地势低,B地地势高; A地受暖湿的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B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

(3)A国发展渔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海岸线曲折漫长,多优良港湾;邻近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点评: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中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 200 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 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冬半年:水汽充足: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

夏半年:气温高,(受地形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