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学习概述
- 共26题
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可将课程分为______
A.学科课程和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C.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
D.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程的不同分类。
A是从分科或综合型观点分类;B是从层次构成上分类;C是按照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类;D是按传授的内容进行分类。
创新是指创造出一种首次出现的并相对于既有事物(知识、技术或其他事物)的贡献率更高的事物(知识、技术或其他事物)的人类实践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创新活动的一项是( )。
A.小李发明了一种坐卧两用折叠椅,但不能投入生产
B.小陈运用所学理论,构思了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一套方案
C.小王的毕业论文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系统理论
D.小方整理翻译了一本国外最新的学术著作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创新活动有三个要素:首次出现,贡献率更高,实践活动;A不符合贡献率更高的要求,排除;D不是实践活动,排除;D并不是首次出现的,只是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呈现,排除;C符合三个要素的要求,因此本题应该选择C。
用你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说明人的道德发展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当今心理学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三大不同理论模型:道德的认知发展模型、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
(1)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认知发展,并遵循一定的阶段次序,此理论的代表者有皮亚杰、柯尔伯格。
①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他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
b.道德实在论阶段,也称为道德的他律阶段。此阶段中,儿童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而不可改变的,因此他们对道德规则绝对遵从。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只根据行为客观后果,而非意图或动机。判断人的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且存在内在的公正,认为惩罚是天意,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管是否被发现。
C.道德相对论阶段,也称道德的自律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且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
d.青少年时期,对应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的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道德发展趋于成熟。
②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这是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分别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务于自己的需要;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基于法律和规章;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必须维持。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则一共划分为六个阶段。
a.他律道德阶段,认为道德来自于权力和权威。
b.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认为道德意味着寻求自身利益。
C.人际遵从阶段,认为道德就是使个体为他人所接纳,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问的共识比个人利益重要。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
d.法律和秩序阶段,认为合法的就是正确的,从维护社会系统的角度理解道德。
e.社会契约阶段,认为人的权利要先于法律,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
f.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认为道德是关乎个人良心的事情,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道德决策。认为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对道德的认识提高到了人类尊严的高度。
③这两种理论均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知技能发展和个体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技能的发展促使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评价道德时考虑更多的信息,促使其道德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转换。而社会经验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有别于他人的观点,且对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提出疑问进行修改,从而使道德观由绝对权威向道德相对论发展。
(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就是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过程。道德行为发展同其他行为一样为社会学习的产物。
此理论认为道德习得的过程会受认知发展的影响,但他们更强调渚如强化、惩罚和观察学习等的环境机制,认为道德发生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道德发展也同样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当人们自身的行为或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强化时,会增加此行为的出现频率,反之则会减少。道德行为亦是如此。
(3)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其中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寻求生理冲动的立即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观的代表,即社会道德的代表,遵循至善原则。婴幼儿受本我控制,还未形成超我,只求享乐,是非道德的。此阶段,父母对儿童可接受的行为给予回报,并惩罚孩子不被接受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内化父母的道德规则,形成超我。超我形成之后,儿童就会监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发展良好的超我则意味着儿童道德发展成熟,并在以后的发展和社会化中,超我不断地内化各种社会或他人的道德准则,使自己的道德发展成熟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正确答案
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以宽厚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价值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工作、任务特点等的理解,这些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对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生物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生物科学、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二是人们时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认识。生物老师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是生物学教育的另一基石。教师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明确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后,要有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适当的学习活动,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常动手实践,并在学习中较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有趣的过程。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要考查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过程技能等方面的进步,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具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才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汽化与液化”的内容要求是:“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汽化和液化”一节为“探究水的沸腾”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 水的沸腾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按照下图安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仿照晶体熔化曲线,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依照前面对熔化过程的探究,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温度计、熔解和凝固等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水的沸腾”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的沸点。
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学会画出液体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象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液体沸腾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不神秘,人们经常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分组实验探究——总结,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过程
a.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沸腾是流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茶,对司空见惯的水的沸腾,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吗
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向同学们提问:水沸腾时为什么有大量白气继续加热,水温究竟是否变化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通过怎样的实验来进行观察研究呢
(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b.分组实验探究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学生们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学们采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用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仿照晶体的熔化曲线,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表格。
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现象、记录、交流发言等要明确。分工完毕的小组,组长到黑板上写出组号,再开始实验。实验时间为20分钟。完成实验的小组里负责交流发言的同学,在本组号后面简要写出观察现象。实验中要注意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幻灯片投影)。
(明确分工,使人人参与,有条不紊,既保证实验探究顺利进行,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分组实验:全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检查落实每个组的分工情况,指导实验,并进行巡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汇报交流:时间到时绝大多数实验组已经结束,建议没有完成的组也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
各组代表交流发言,展示绘制的图。根据交流汇报,总结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特征。(水的沸腾是~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并介绍沸点的概念,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向同学们用幻灯片给播放几种液体的沸点表。请同学们注意沸点表所注的条件:在101kPa下。
c.总结
对今天实验做的好且解释的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让大家向这组同学学习。课后找机会尝试,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要勇敢;二要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同时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在临下课时,请同学们整理器材。课后完成“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并交流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实验习惯以及整理实验报告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在“五四运动”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指出,“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是‘五四’运动的历史对我们的昭示,也是党和人民对当代青年学子的要求。”请你结合基层工作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正确答案
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工作上的成功,我们需要有“执著的信念”,相信自己即使是在不太有利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做好基层的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我们需要把工作做好,但基层的工作范围很大,难度也很大,很多时候甚至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青年大学生们的最大优势应该是自身在学校中学到的“丰富知识”,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过硬的本领”。同时也要“德才兼备”,用“优良的品德”在基层工作当中获得人民群众和领导同事们的认可。
解析
暂无解析
从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看,无论具有建筑师、工程师还是经济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监理工程师都应具有( )方面的知识。
A.技术
B.经济
C.管理
D.监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背景的监理工程师还应当具有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
试举例说明化学课导人新课的方法。
正确答案
一堂优质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导入新课是讲授新课的第一环节。如何巧妙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老师去探究,去精心设计。
1.“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化学中有些内容前后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一节时,可以对稀盐酸和稀硫酸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复习,了解酸与官能团的性质和关系,再分析推断酸的通性,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
2.直接导入法
用简练的语言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指明学习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如在讲解摩尔知识前,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3.质疑导入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精心设疑,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如“水和酒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种物质,如果将同样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的液体体积是否等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呢”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快地进入新课。
4.讨论导入法
教师在讲课前先提出几个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总结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碳酸钠与稀盐酸如何反应,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进而引出本节内容。
5.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导入
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社会热门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和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如导入新课“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以全国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为引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并教育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
6.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例如,在学习《氨、铵盐》一节时,为引入氨的学习,可演示氨的“喷泉实验”,使学生对这一奇妙的现象产生兴趣,然后便可引入正题――氨的性质。
解析
暂无解析
创新是指创造出一种首次出现的并相对于既有事物(知识、技术或其他事物)的贡献率更高的事物(知识、技术或其他事物)的人类实践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创新活动的一项是( )。
A.小李发明了一种坐卧两用折叠椅,但不能投入生产、
B.小陈运用所学理论,构思了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一套方案
C.小王的毕业论文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系统理论
D.小方整理翻译了一本国外最新的学术著作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创新活动有三个要素:首次出现,贡献率更高,实践活动。A不符合贡献率更高的要求,排除;B不是实践活动,排除;D并不是首次出现的,只是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呈现,排除;C符合三个要素的要求,因此本题应该选择C。
由于领导启动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而且每个领导者都应是通才型人才,这就要求领导科学的研究要以社会实践中的各方面知识和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在这段话中,作者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领导应科学地研究社会实践中的各方面知识和相关学科理论
B.对领导科学的研究,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C.要研究领导科学,应具有与领导活动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
D.领导应是“通才型”人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在本题中只涉及了有关的领导科学的研究而不涉及领导的评述,由此可直接排除A、D两项;B项的说法过于片面,故应排除,应选C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