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 共3198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1)此图以为 中心,是 (节气)。(2分)
(2)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1分)
(3)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D点此时的日影是 。(2分)
(4)E点的地方时为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时。(2分)
(5)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______度。(2分)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1分)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7)此日,北京的太阳能热水器要想达到最佳受热效果,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调整为__________。(1分)
正确答案
(1)南极点 冬至(2分)
(2)23°26'S,90°W(1分
(3)D>A>E 西北方(2分)
(4)12 3(2分) (5)12 0(2分) (6)D (1分) (7)63°26′(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确定该地位于南半球,中心为南极点;根据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确定该图表示的冬至日光照图,节气为冬至。
(2)根据冬至日,确定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根据图中的45°E经线,得到90°E的时间为0时,90°W的经线为12时,得到太阳直射在90°W经线上。
(3)根据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得到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E点与直射点纬度差异较A点大,正午太阳高度最低。D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时间是上午9点,太阳在它的东北方向,得到此时的日影朝西北方向。
(4)根据E点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得到E点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乙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间为3点,得到乙点的日出时间为3时。
(5)根据A点位于赤道上,得到A点的昼长为12小时,根据A点位于晨线上,得到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
(6)根据90°E的地方时为0点,得到90°E以东到180°进入新一天,得到90°E向西到180°未进入新一天,得点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大于1/2。
(7)要使北京冬至日的太阳能热水器达到最佳受热效果,正午太阳光线应与集热板垂直,集热板倾斜的角度应与当日的正午太阳度互余,与北京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值相等,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其纬度差值为63°2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地球由A转到B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及纬度变化的范围是
(2)此刻,①地的太阳高度是 。
(3)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10°S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是:
(4)地球由D转到A的过程中,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是
。
(5)当地球处在D位置时,在下图中转画成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3分)
要求: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太阳光线、晨昏线和夜半球。
正确答案
(1)向北(1分) 0°—23°26′N(2分)
(2)0 (1分)
(3)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变小(3分)
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逐渐长,夜逐渐短--昼最长夜最短(3分)
(4)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3分)
(5)图略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加归线移动,方向向北,范围0°—23°26′N。
(2)①地为晨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3)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10°S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直射时最大)—变小,昼夜长短变化是由昼夜平分--昼逐渐长—最长,夜逐渐短--昼最长夜最短。
(4)D转到A的过程中,由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到赤道,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范围由最大到0。
(5)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为南半球,地球自转为顺时针,南极圈内为极昼。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在北京开幕。下图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在图中用“☆”标出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2分)
(2)弧线AC为 (晨线或昏线)。(2分)
(3)若从图中A处乘飞机沿最短航线飞到C处,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 。(选择填空) (2分)
A.5 000千米 B.6 371千米
C.10 000千米 D.20 000千米
(4)此时,世界时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________。(选择填空) (3分)
A.全球四分之一 B.全球三分之一
C.全球二分之一 D.全球
(5)写出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奥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3分)
(6)此时,图中与C点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为________点。D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正确答案
(1)略。(提示:画在0°经线上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晨线
(3) C
(4)8 12 D
(5)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6A、B 0°~23°26′
试题分析:
(1)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太阳直射点位于白天的中央,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弧线AC是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
(3)A处到C处比A处到D处略长,A处到D处为90°,经线上1°大约为111千米,距离大约为10 000千米。
(4)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根据东加西减,世界时(0°经线)时间为8日12∶00;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0时和180°经线重合,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
(5)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北京昼长夜短;奥运会期间,昼渐短夜渐长。
(6)C点位于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与C点相同的是A、B。D点为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23°26′,最小为0°。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A点的地理纬度为________。
(2)C线表示北半球________(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在纬度上的分布。
(3)正午太阳高度在纬度上的分布与D线相符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________;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吹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未来一个星期内地球公转的速度将________。
(4)当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E时,此时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________。
正确答案
(1)66.5S
(2)冬至
(3)23.5N 极夜 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变慢
(4)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1)利用图示信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0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距离);
(2)利用23.5°S,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判断为冬至日的分布规律。
(3)D线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我国西南地区受南亚季风影响盛行西南季风。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此时为6月22日,故未来一周内,将逐渐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将变慢。
(4)当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E时,表示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以_______(填南极或北极)为中心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2)图形反映的是 (月、日)前后的光照情况。此时,我国的节气为 。
(3)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纬度是 ,经度是 。
(4)图中C点位于 (晨线或昏线)上。此日,其昼长为 小时。
(5)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正确答案
(8分)
(1)北极
(2)12月22日 冬至
(3)23°26 ´S(或23.5°S或南回归线) 90°E
(4)昏线 6
(5)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题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掌握情况。
(1) 此时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可知是由北极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
(2) 北极出现极夜,北半球为冬至日,即12月22日,
(3)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经度为昼半球最中间的经线上,为90°E
(4) 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C点正由白昼进入黑夜,因此是位于昏线上,某地的昼长计算公式为(12-日出时间)*2或者(日落时间-12)*2。由于此时90°E为12点,根据经度每隔15°时差相差一小时以及时区计算东加西减的原则,可知此时C(135°E)的时间为15点,因为C位于昏线上,所以C的日落时间为15点,根据公式(15-12)*2=6,所以其昼长为6小时。
(5)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并向南北两侧递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