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把3mol NaOH加入1mol AlCl3溶液中生成的沉淀量与1mol AlCl3加入3mol NaOH溶液中生成的沉淀量相比,前者()后者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A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1/2

D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一定质量Mg、Zn、Al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H2 5.6L(标准状况),则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

A2g

B4g

C8g

D18g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金属或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铁属于合金

B金属的冶炼过程通常是把金属阳离子氧化成单质的过程

C回收废旧金属既可以治理污染,又可以缓解资源短缺

D工业上电解氯化镁获得金属镁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作原电池电极时,Z为正极;Y和Z的离子共存于电解液中,Y离子 先放电;M的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的离子,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 〉Z 〉Y 〉M

BX 〉Y 〉Z 〉M

CM 〉Z 〉X 〉Y

DX 〉Z 〉M 〉Y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关于金属的金属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镁和铝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铝没镁反应剧烈,所以铝比镁的金属性强

BMg(OH)2溶液的碱性比NaOH溶液的碱性弱,所以镁比钠的金属性强

C铁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所以铁比铜的金属性强

D电解含Ag+和CU2+的溶液时,Ag+优先放电,所以银比铜的金属性强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生成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

B生成红褐色沉淀、有气泡产生

C生成浅绿色沉淀、有气泡产生

D生成黑色沉淀,有气泡产生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型镁合金被大量应用于制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竞赛自行车的框架等,这些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镁合金的下列哪些优异性能(  )

①熔点低;②硬度大;③延展性好;④导电性强;⑤密度小;⑥耐腐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既能跟强酸溶液反应,又能跟强碱溶液反应,并且生成物只是盐和水的是

AAl(OH)3

BAl

CNaHCO3

DMg(OH)2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X、Y、M、N四种金属,能发生如下的反应,据此分析,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① X + Y(NO32= X(NO32+ Y② X + H2SO4(稀)≠

③ M + H2SO4(稀) =MSO4+ H2↑④ N + MSO4= NSO4+ M

AN>M>X>Y

BY>X>M>N

CX>Y>M>N

DN>M>Y>X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一小块钠投入滴有石蕊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钠浮在液面上

B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水溶液变为蓝色

D水溶液变为红色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钠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

A游离态

B氯化钠

C硫酸钠

D硝酸钠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铁和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铁矿石炼成铁是化学变化,由生铁炼成钢是物理变化

B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容器易被腐蚀

C生铁和钢都是铁、碳合金,它们在性能和用途上差别不大

D它们都能完全溶解在盐酸中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2CO3比NaHCO3稳定

B同一温度下,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CO2,NaHCO3比Na2CO3剧烈

C与同种酸反应生成等量的CO2时,所消耗的酸的量相等

DNa2CO3和NaHCO3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a、b代表2种金属,下列叙述中,肯定能判断金属活动性a比b强的是

A常温下,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B原子的电子层数a比b多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比b少

D1 mol a 、b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 a比b大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