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人们每天通过摄取食物不断补充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但有时也会不小心摄入某些有害的元素,请对下列矿物元素进行分类.

①铁  ②钠  ③汞  ④钙  ⑤碘  ⑥铅

Ⅰ.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有______(填序号);

Ⅱ.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有______(填序号).

(2)在①蛋白质 ②油脂 ③葡萄糖 ④纤维素四种物质中,不能水解的是______(填序号),在人体中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的是______(填序号),蛋白质水解后最终生成______(填名称),油脂水解后得到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微量的硒可以防癌;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所以Fe、I、Se、Zn等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答案为:①⑤;

II.有些重金属对人体有害.如:铅进入人体会伤害脑细胞;汞破坏大脑神精视力,故答案为:③⑥;

(2)①蛋白质水解后能生成氨基酸,油脂水解后能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再水解,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但是在人体中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因为人体内无纤维素酶;蛋白质水解后最终生成氨基酸,

故答案为:③;④;氨基酸;

解析

解:Ⅰ.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微量的硒可以防癌;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所以Fe、I、Se、Zn等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答案为:①⑤;

II.有些重金属对人体有害.如:铅进入人体会伤害脑细胞;汞破坏大脑神精视力,故答案为:③⑥;

(2)①蛋白质水解后能生成氨基酸,油脂水解后能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再水解,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但是在人体中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因为人体内无纤维素酶;蛋白质水解后最终生成氨基酸,

故答案为:③;④;氨基酸;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食用下列物质能为人体提供某些微量元素的是(  )

A铁强化酱油

B加碘食盐

C植物油

D维生素C饼干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铁强化酱油含有铁,铁是微量元素,故A正确;

B.加碘食盐含有碘,碘是微量元素,故B正确;

C.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故C错误;

D.维生素C饼干含有维生素,维生素不是微量元素,故D错误.

故选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体中含有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钙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元素成分之一,其含量仅次于碳、氢、氧、氮,居第五位.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广告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口服液中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C这种“神奇液体”加入水中,可以“以水代油”作发动机的燃料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应该是要说饮料中不含化学合成的物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化学知识,而误把化学合成物质混淆成化学物质,故A错误;

B.氮和磷在人体内属于常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故B错误;

C.水不能燃烧,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时刻离不开水,所以人类不能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铁、锌等微量元素有益人体健康,应大量食用含碘、铁、锌的食物

B家庭中可用铝制容器长期盛放食盐、醋等调味剂

C人在咀嚼米饭时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唾液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的缘故

D为节省粮食,可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兑制成饮用白酒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微量元素包括铁、钴、铜、锌、铬、锰、钼、碘、硒.所以碘、铁、锌三种元素属于微量元素,营养应均衡摄入,否则物极必反,如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以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甲状腺疾病,故A错误;

B.铝制容器耐腐蚀主要是指它表面容易生成致密氧化膜氧化铝,从而抗氧化,但由于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它可以和酸性、碱性物质反应,所以长期盛放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会腐蚀保护膜,加快铝的腐蚀,所以不能长期盛放食盐、醋等调味剂,故B错误;

C.米饭中含有淀粉,人咀嚼米饭时,人体口腔会分泌一种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所以米饭咀嚼时间长了会有甜味,所以人在咀嚼米饭时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唾液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的缘故,故C正确;

D.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饮用后会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所以,严禁将工业酒精勾兑成就饮用酒,故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水在人体的作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合理膳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