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考略》

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经考证后使用。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的策略、人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     

材料三 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向朝廷条陈自强大计, “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清延上谕表示:“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材料四 “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尤。”     

——以上材料引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五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从材料五看,这种政策变化有何成效?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对日巨额赔款和清政府大借外债,需偿还巨额外债本息,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发展民族工业成为开辟新财源的重要措施。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在推行发展工商业政策时,加重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结论:清政府为摆脱自身困境,不得不采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又决定其必然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2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

(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第一手材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不难归纳,第二小问,选择一种观点进行作答,做到论从史出,自圆其说即可。保守就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去分析,近代化则从政治的民主化角度去作答,激进则从其超越经济基础角度来讲。(2)这两部文献都是事件的当事者所著,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应该仔细的辨别。史学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问题。应该注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多方考证。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不断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9分)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6分)

(2)特点: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6分)

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3分)

试题分析:

(1)经过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9年平定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2)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农奴和奴隶获得生产资料。改革的作用,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正确答案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8分)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7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康有为反对革命的理由,即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说明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尤其是指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其对后世的思想启蒙作用表现在: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 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引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从材料一看,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一判断,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从材料中看,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他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戊戌政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8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