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 共159题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NH4HCO3;
NH4HCO3+NaCl=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CO2↑+H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______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 晶体的操作是______(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______管通入______ 气体,再从______管中通入______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___;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a.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与其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无关,故B错误;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于氯化铵来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一些,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故C正确;
故选C;
(2)①(I)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II)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NH3;
(III)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故答案为:过滤;
②(I)制取碳酸氢钠时先要得到含氨的饱和食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应先通入氨气,所以a端通入,从而保证了从b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被充分反应;故答案为:a、NH3,b、CO2;
(II)装置改动后反应物的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变大,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率,故答案为: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3)从题干信息NH4HCO3+NaCl═NaHCO3↓+NH4Cl;可得制取碳酸氢钠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或往饱和Na2CO3 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等得到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用碳酸氢铵与适量饱和食盐水反应,或往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或往饱和Na2CO3 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等.
侯氏制碱法是连续循环生产的过程,主要流程见图,有关该流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降温池中通入过量的氨气,所以母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铵和碳酸钠,可能含有过量的氯化钠,所以母液中含有大量的Na+、NH4+、Cl-、CO32-,故A正确;
B、氨水溶液呈碱性,增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故B错误;
C、加入的X物质为CO2,Y物质为氯化钠,故C错误;
D、反应NaCl+NH3+CO2+H2O═NaHCO3↓+NH4Cl中消耗水,所以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补充水,故D正确;
故选AD.
工业上利用粗盐(含有较多的Ca2+和Mg2+)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
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A、B除杂质(沉淀剂A来源于石灰窑厂),写出A、B的化学式.
A______ B______.
(2)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碳酸化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碳酸化时没有析出碳酸钠晶体,其原因是______.
(3)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填写化学式).
(4)氨碱法流程中氨是循环使用的,为此,滤液D加入石灰水产生氨.则加澄清石灰水后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滤液D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______.
(5)产品纯碱中含有碳酸氢钠.如果用加热分解的方法测定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需要测定的数据是加热前样品的质量(m1)与加热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则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粗盐水中含有Mg2+、Ca2+,用Ca(OH)2或CaO将Mg2+转化为Mg(OH)2,再用Na2CO3将Ca2+转化为CaCO3沉淀,
故答案为:Ca(OH)2或CaO;Na2CO3;
(2)由于溶液中存在氨气,氯化钠,当通入二氧化碳后,碳酸化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CO2+H2O+NaCl→NH4Cl+NaHCO3↓,有晶体析出;由于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所以没有碳酸钠析出,
故答案为:有晶体析出(或出现浑浊);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
(3)根据操作过程,氨化后通入二氧化碳的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NH3+NaCl=NaHCO3+NH4Cl,最终得到NH4Cl还有碳酸氢钠等,碳酸氢钠溶解度很小而结晶,故酸化后滤液的主要成分是NH4Cl,
故答案为:NH4Cl;
(4)滤液中主要含有的是氯化铵,其和石灰水反应时:NH4++OH-NH3↑+H2O;由于滤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故此加石灰水前先加热,是为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
故答案为:NH4++OH-NH3↑+H2O;赶出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较多的碳酸钙沉淀;
(5)m1表示加热前纯碱样品的质量,m2表示加热后固体的质量,则加热损失的质量为:m1-m2,
2NaHCO3Na2CO3+CO2↑+H2O△m
168 106 62
m(NaHCO3) m1-m2
则:m(NaHCO3)=,
故纯碱中含有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
故答案为:.
符合实际并用于工业生产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当二氧化碳量少时发生CO2+2NaOH═Na2CO3+H2O,当二氧化碳过量时发生:CO2+NaOH═NaHCO3,所以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制Na2CO3,很难控制CO2量,无法制得纯净的碳酸钠,工业上常用侯氏制碱法制取碳酸钠,将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到饱和氯化钠中制备碳酸氢钠,再加热碳酸氢钠分解制取碳酸钠,故A错误;
B.氢气和氯气混合气体,在光照时会发生爆炸,不能用于工业生产,工业上是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制取氯化氢,故B错误;
C.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的氢氧化钙的量少,Cl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漂粉精量少,不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石灰乳中含有的氢氧化钙含量高,工业上将氯气通入到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精,故C错误;
D.工业上生产硫酸时,第一步:SO2的制取,原料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矿石的分布情况确定,
主要有S、FeS2、FeS、H2S、CuFeS2等含硫矿石,中国因为黄铁矿含量丰富,所以用的是黄铁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用的硫磺,故D正确;
故选D.
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NaHCO3的晶体析出,故A正确;
B.浓盐酸易挥发,与NH3结合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为白烟,故B正确;
C.碘是人体必需元素,补碘常在食盐中加入KIO3固体而不是高碘酸,高碘酸为强酸性,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故C错误;
D.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S、KNO3、C,三者比例为1:2:3,故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