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共1763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重要因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甲中该风带的风向________。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
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
(1)整体
(2)西南风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
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小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小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小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小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正确答案
小题1:三地中,年平均气温越高,年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
小题2:如下图:
小题3: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地下的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会促进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小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小题1:由袁中数据可以看出,三地中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其原因:①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时间长,溶蚀率大;②气温高,水中CO2含量虽减少,但其反应速度加快,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小题2:坡度越陡,水的存留越不容易,时间越短,发育程度越低。
小题3: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
小题4: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地气候南北分布狭长,几近赤道,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水量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②降水状况的是_______图。
(3)③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
(4)④和⑤两地位于同一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受寒流影响
(2)甲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④处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⑤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成为温带荒漠。
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材料二:乙地某山谷冰川构造示意图
材料三:丙区域放大图
(1)材料一所示季节该区域河流处于________(丰水、枯水)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此季节,图中洋流向____(东、西)流。
(2)甲地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由甲地向西至我国新疆南疆,自然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出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引黄灌溉农耕区,这里灌溉不合理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冰温越高,补给越快,冰川冰就越活跃。乙地山谷冰川与藏北高原冰川相比,流动速度更____。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很好地体现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大量侧碛物随冰川向低海拔地区"流动",主要体现了冰川的________作用,终碛垄的形成体现了冰川的________作用。若要准确了解冰舌在不同年份的位置,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________。
(4)指出丙地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枯水;亚洲陆地受强大冷高压控制,说明是冬季,降水少;西
(2)温带草原;由沿海向内陆;次生盐碱化
(3)快;侵蚀、搬运;堆积;GPS
(4)洪涝(答旱涝亦可)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大,雨季集中;河网密集,径流汇入量大;地势低平,排洪不畅。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
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___(填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
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和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
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地带分
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中的________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纬度;热量;干湿度;水分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
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_。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属于___________分异规律。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带
(2)⑥;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④⑤
(4)温带荒漠带;干湿度地带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等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A: 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
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⑥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③ 荒漠土
正确答案
(1)热量;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A;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3)海陆位置,即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读“亚欧大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名称分别为:
H___________带,E___________带,B___________带,I___________带。
(2)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字母填代号)。
(3)自然带I,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陆西部其南界比东部偏
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带
(2)C;E
(3)受(千岛)寒流的影响;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
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C;②—D;③—A;④—B
(2)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
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
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
风势力特别强盛。
(3)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 带,这种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差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分)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_____(A:②→③→④;B:③→⑤→
⑥,填A或B)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正确答案
(1)热量 由于纬度位置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导致热量不同,使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由于海陆位置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
(3)A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使得自然带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试题分析:
第(1)题,沿①一②一③一④方向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递变,属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差异。
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产生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而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
第(3)题,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近似于A:②→③→④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点评:本题以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难度一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以热量为基础。图中③→⑥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以水分为基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相似。主要是因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也发生的变化。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生活的典型动物也不尽相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