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共1763题
(9分)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海拔约650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路线。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针阔混交林、________、高山草甸。当同学们到达高山区域,从背包中取出在山下准备的密封包装食品时,发现密封包装袋鼓起来了。这是由大气压________所造成的。
(2)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因此,同学们在上山前就应该考虑到温差,准备相应的行装。当同学们到达3 400米以上,就进入了高山草甸。这里地势比较平坦,上山的小径逐渐消失,这时同学们应用________等方法来确定方位。
(3)在秦岭南坡上,生息繁衍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最著名的有“国宝”,这些大熊猫构成了一个种群。国家已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较正确?请简述理由。
正确答案
(1)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下降
(2)18.7(18~19) 罗盘(指南针)、太阳位置与手表定向、上山路径的方向、旅游路线图、房屋朝向
(3)保护珍稀动物、提供丰富种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
(4)乙同学的观点较正确。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的多少,一方面受到高度因素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纬度(热量)因素影响,在高纬度地区高山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不明显,而中低纬度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十分明显。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温差可据此计算。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不仅受山的高度、相对高度的影响,还受纬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高山的垂直分异规律不如中低纬度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明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约为千米。甲乙两地植被类型相同,但该植被在图示地区分布面积都较小,其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简述M、N附近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举左图所示地区陆地上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所示地区大陆西岸的著名山脉是。推断该山脉西坡雪线在图示地区由北向南的变化趋势,并阐述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右图中丙海峡洋流的流向是,请描述该洋流流速随季节的变化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8400~8700km,甲地是海陆分布,乙地是地形起伏(安第斯山的阻挡)
(2)都有寒流(上升流或补偿流)经过,渔业资源丰富,多海雾。
(3)气候资源:以热带气候为主,光热资源丰富;矿产资源:金刚石、铜矿、金矿等矿产丰富;旅游资源:乞力马扎罗山、维多利亚瀑布、大津巴布韦遗址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物资源:有世界上最广的热带草原分布,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可可等。
(4)安第斯山;该山脉西坡雪线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北向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由北向南降水增多。
(5)自西南向东北(或自西向东);夏季(1月)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弱,流速减慢;冬季(7月)情况相反,流速快。
根据图中地理信息,回答问题。
(1)请比较A图所示区域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A图所示区域这种气温分布规律类似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事象还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方框中填写B图①、②两区域植被类型的名称,以及沿20°S纬线植被类型变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1)
(2)气温年较差;河流的结冰期;1月海平面气压等。
(3)见方框图。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①③两地降水量及水汽来源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该现象持续发展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水分
(2)①地降水比③地多,①地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③地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3)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加长;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荒漠化程度加剧等;干旱更加严重,粮食减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乙、丙两区域植被类型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2)分析甲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优势。
(3)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甲地区常产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
(4)甲地区有密集的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分析该地区排灌结合的优势条件及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正确答案
(1)乙:温带草原;丙:温带荒漠(或由温带草原向温 带荒漠过渡)。原因:(与乙比较)丙距海
洋较远,水汽少(或降水由沿海向 内陆递减或丙为干旱区域,乙为半干旱区域);地形 阻挡使
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
(3)凌汛;寒潮、沙尘暴。(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位于黄河西侧,河流提供灌溉水源;依据地形地势条件河流自流灌溉和排水(既利于灌又利于
排);排灌结合既满足了农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又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盐碱化。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所在地区与乙图中B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大体一致,但自然景观有很大差异,请写出两地自然景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图中C地主要农产品及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及解决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是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广东省在B地区大力建没产业转移工业园,试分析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热带荒漠景观,位于内陆,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气候干旱,B亚热带常绿叶阔叶林景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分)
(2)羊毛、小麦;水源不足;东水西调工程(跨流域调水)
(3)①廉价劳动力丰富;②土地租金低;③靠近原料产地;④优惠的政策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4)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任答四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千米。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塔里木河水被大量抽取,引发罗布泊消失。
材料二:
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推动这项工程出谋划策。为本次峰会作总结演讲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表示“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浑善达克沙地只有400多千米,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据悉,浑善达克沙地是对北京气候构成严重危害的最近沙漠之一。渤海湾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大陆河流注入,含盐量相对较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渤海成为不二选择。
材料三:
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如图所示:
请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线路经过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及沿线自然带分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导致罗布泊消失的人为活动具体包括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西调工程提出以来,引发社会对此的强烈关注,有人支持,但也有人抱有怀疑和忧虑,你是否支持这项工程?清说出自己的理由。(至少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华北平原(或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差异产生原因: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2)人口增长导致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答出3点即可)
(3)赞成,能缓解水资源不足,改善水汽蒸发条件;能压制沙尘,减少沙尘暴发生;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不赞成,容易加剧当地土地盐碱化;可能导致东部地区洪涝发生频率;投入多,产出少,建设难度大,冬季低温,调水不便。(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读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自治区的天然植被呈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分布,试用图中信息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近几年来该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包头被称为“草原钢城”,试分析其与上海宝钢相比的资源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东西跨度大;降水量从东向西明显减少。
(2)第二产业增大,第一产业减少。
(3)铁矿资源、煤炭资源。
(4)土地荒漠化;合理放牧、防护林工程等。
读局部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L和S沿线植被变化差异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流向差异的主导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该地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L沿线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单一;S沿线植被由温带草原逐渐过渡至常绿阔叶林,变化复杂。L线地处高原,地形平坦,气候高寒、单一,植被变化少;S线地处湿热河谷向高原过渡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热量充沛,植被变化复杂。
(2)西南部河流以东西走向为主,东北部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原因: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发育成西北—东南向。
(3)沿河分布、数量较少。原因:河谷地区地热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人口和城市分布;但地形起伏显著、气候高寒,总体不利于人口和城市大量分布。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①③两地降水量及水汽来源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该现象持续发展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水分
(2)①地降水比③地多,①地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③地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3)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加长;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荒漠化程度加剧等;干旱更加严重,粮食减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