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共14555题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共14555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 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资料 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 (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德国俾斯麦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

(2)内容:在教育、健康、住房、失业、退休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特征: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实现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

(3)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请简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正确答案

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3分)新政是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生产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罗斯福是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和合理成分,但他不是要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罗斯福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努力协调政府与国会及最高法院的关系,争取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因此他不是独裁者。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困难,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9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一些弊端,但说明的重点在于对罗斯福新政进行正面的赞扬,所以学生在答本题时一定要侧重积极意义的角度找历史事实进行论证。比如: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努力协调政府与国会及最高法院的关系。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困难,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说:“在美国从来没有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职业介绍所前求职的失业者

图二 蓝鹰标志图案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体现了(  )(4分)

①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②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③罗斯福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④政府不干预私人企业

(2)罗斯福针对图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8分)

(3)罗斯福针对图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图二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它对当时的美国有何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C(4分)

(2)进行社会救济和推行了“以工代赈”。(8分)

(3)由自由放任政策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4分)

影响:恢复了社会生产力的,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中下层民众获得一定的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8分)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我们可以判断出两点,一是罗斯福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罗斯福为挽救自由企业制度而对经济进行了干预,因此第(1)问应该排除④;根据材料2,我们可判断出第(2)、(3)问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在社会救济方面的内容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对此,依据教材内容即可作答。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

材料一 早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出现了“济贫法”之类的福利措施。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大都带有济贫性质,而且项目很少,范围窄,费用有限。而当代意义上的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完善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补助等内容。这一制度为什么在二战后广泛流行呢?马克思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二战的破坏使得自由主义丧失了在历史舞台上存在的必要。面对受到严重创伤、急需调整和恢复的经济局势,凯恩斯主义诞生了。在它的指导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的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它的实施缩小了贫富差距。第二,社会福利满足了多数人的最低经济需求,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也为公民的发展权打好了基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增强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第三,政府通过调个社会福利措施来刺激或抑制内需,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此外,国家还围绕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一的庞大的服务体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样,我们得出来一个结论,“社会福利制度说成是消灭剥削和贫困,导致社会普遍福利,导致阶级同化的“收入革命”。        

——据《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实质》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盛行的原因。(4分)

(2)评价材料二观点。(8分)

正确答案

(1)社会福利盛行的根本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物质基础:战后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

(2)对于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表示认可。但是结论不同意。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资产阶级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这种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允许范围内的一种措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剥削的前提下进行,在这种调整中,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工人阶级着想,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虽得到了改善,但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工人的被雇用地位并没有改变。因而不仅没有消灭剥削和贫困,没有消灭阶级同化,相反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8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可以得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依据材料“面对受到严重创伤、急需调整和恢复的经济局势,凯恩斯主义诞生了。在它的指导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的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可以得出其物质基础为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2)依据材料二,只看到了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其消极作用,所以对其观点不能完全认同,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的实质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和剥削,所以其结论是不正确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1932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两个佐治亚的农民亲切交谈的图片,你认为他们就农业问题交谈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     ]

A.扩大耕地面积,降低农产品价格

B.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限制农业产量,给农民以相应补贴

D.降低农产品价格,增加粮食出口量

正确答案

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国家政策是经济管理有形的手,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对秦孝公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材料二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和驻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分析其提出的依据。(6分)

(2)材料二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改革的背景。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看法。(14分)

正确答案

(1)经济思想:重农抑商。(2分)

依据: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工商业者不事农耕,逃避兵役,容易导致国家灭亡。(4分)

(2)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4分)

事例:罗斯福新政。(2分)

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分)

(3)背景:经济危机与“滞胀”;福利国家的弊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6分)

看法: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任答2点得8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僇力本业”可得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材料中强调了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如果工商业者不事农耕,就容易导致国家灭亡。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实施了政府干预经济建设,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中撒切尔在任的时间为“1979—1990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危机与“滞胀”,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同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为此撒切尔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政策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且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失业问题,为整个国民经济衰落之象征,比年以来,吾国外受国际间经济恐慌之袭击,内因灾祸之侵寻,致农村都市,均趋破坏,百业凋敝,失业问题之严重,远非其他各国所可比拟。

——摘自《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1934年版

材料二    1930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商会议,有一组专门讨论失业救济的议案,商讨应对办法,通过率达到80%以上。提议的内容可谓全面系统,包括提倡手工业以救济各项失业者及一般无业游民足以生活不致附乱案、设立全国职工介绍事务局以资救济失业案、国民失业问题救济案、实业救济案、拟请政府厉行职业指导救济失业民众案、设立劳工介绍所救济失业案、筹设国立劳动介绍所并厉行强制失业保险制度案与拟制定劳动保护法以调协劳资而救济失业案等,力图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材料三   据统计,1929年美国四口之家贫困线标准在2,531美元(1960年美元价格计算),49%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下。1935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占总人口的32%。可支配的个人收入1929年为825亿美元,1933年降为452亿美元……。胡佛总统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联邦政府少管闲事,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并主张缩小和限制救济的规模。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34年的老年养老金计划,即汤森运动,主张凡年过60岁退休的雇员每月可领取200美元退休金。

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咨文中说:“根据我国宪法,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这三大任务……家庭安全,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在我看来,乃是我们能够向美国人民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承诺。”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基本上是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延续发展,扩大和调整。

——摘编自黄安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4)从20世纪三十年代中美两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正确答案

(1)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大举侵华;国内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政府主张通过失业救济去解决失业问题;解决失业救济的手段丰富多样;解决议案具有临时性和治标不治本。

(3)背景:30年代大危机使美国社会救济问题突出;胡佛政府的政策无力解决社会救济难题;要求改革社会保障的各种社会力量推动;罗斯福的主张为其制定提供了舆论准备。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基础;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4)政府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解决失业问题应坚持标本兼治(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国家建立紧急救济署,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2)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事件,美国政府实行“新政”,根据材料二,得出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分)

(3)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教训?(4)

正确答案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2分)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股市崩溃;具体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4分)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3)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联合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4分)

试题分析:(1)料可知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股市崩溃;具体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2)依据材料“国家建立紧急救济署,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可知在解决危机中突出了国家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其特点为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从29至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为减少市场的盲目性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设置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导致经济危机的加剧,由此可以得出应对经济危机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联合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材料二 华盛顿8月19日讯——当罗斯福总统上个星期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烟煤矿主召来并告诉他们要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意时,他只不过是遭遇了近40年中所有总统都遭遇到的命运罢了。……

——以上资料摘自《纽约时报10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存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选自《大国崛起·美国》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罗斯福总统的“复兴的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其目的何在?(4分)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在推行复兴计划中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谁?在记者眼中,罗斯福将采取何种措施?(3分)

(3)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3分)

正确答案

 

(1)此前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不干预经济生活;通过改革摆脱经济危机。

(2)来自企业主。罗斯福将动用国会授予他的权力干预经济,迫使烟煤矿主等企业主们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

(3)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法》;推进劳资谈判,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第(1)题回答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目的。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容易获取信息。第二问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来回答。第(3)题回答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救济方面的内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度会议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一场“货币战争”随之而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为了增加利润,找到了替代银锭来交换中国货物的东西。他们渐渐转向交易一种利润丰厚但充满罪恶的产品——鸦片……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流失了大量白银,还在中国南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当时在国内的财政金融政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怀特计划规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个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稳定基金,二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复兴与开发银行。重点在于稳定基金方面。就稳定基金而言,计划规定通过各国认缴筹集资金50亿美元,包括黄金、各国本国货币与政府有价证券。由各国组成的董事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会管理。

——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升至第三,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新华网2010年11月5日报道

(2)材料三中,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材料四中,IMF关于“中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的增加”这一决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直接原因:第一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的。第二次,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措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2)真实意图: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些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材料五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期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说明历史上罗斯福总统、现任奥巴马总统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面对严峻形势时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6分)

正确答案

(1)都是从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 (6分)

(2)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6分)

(3)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 两场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要从开始的地点、对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方面来思考,首先,开始的地点都是从美国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对美国经济来说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加速,这种影响扩展到全世界,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

(2)分析“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即分析罗斯福新政中有关金融领域的正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括: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都是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干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恢复了美国的金融秩序,稳定了信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

(3)从材料内容来看,首先三位领导人在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时都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即宏观调控;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都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如(罗斯福新政时期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兴建公共工程,中国温家宝政府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以扩大内需,奥巴马政府制定了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都积极实行救济,关注本国的民生,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罗斯福新政主要调整了

正确答案

C

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经济危机正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的表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正确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下一知识点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